记者 王绮彤 特约记者 冯铁成 通讯员 詹淑君
擂茶是广宁县江屯镇、北市镇等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地区的传统茶汤饮料,其风味独特、历史悠久,早已融入当地百姓的日常点滴中。在今年初公布的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广宁擂茶制作技艺位列其中。
村民正在制作擂茶。受访单位供图
在北市镇,一钵擂茶承载着百年非遗,也是串联一代代人的情感纽带。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擂茶是北市镇人民餐桌上可作为主菜的“饱腹饭”,如今已是当地人心中难以割舍的乡愁味道。
“我们村山上的茶树是老一辈种下的,比我的年纪还要大。每当需要制作擂茶时,我们就背着背篓上山采茶叶。”张石娇是北市镇远近闻名的“制茶好手”,她笑着告诉记者:“我小时候就跟在奶奶和村里的婶子身后学习擂茶,一做就是几十年。到了现在,我的孙辈们也捧着茶碗跟在我的身后,学擂茶、喝茶汤。”
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药饮”。客家擂茶是客家先民经过长期积累而成的一种饮食习惯,也是古代饮茶习俗的延续。据史料记载,客家擂茶历史可追溯到宋朝。广宁擂茶是南迁的中原客家人依据当地文化与地域特点,制作的独具特色的茶汤饮料。
广宁擂茶的原料丰富多样,其制作技艺古朴纯粹。张石娇介绍,在制作擂茶时,需用双腿夹紧擂盆,再放入一把茶叶,手执擂棍在擂盆之中用力转圈研磨,其间加入少许热水,直至茶叶被捣磨成茶泥。然后放入鱼腥草、芝麻、花生、炒糯米、炒黄豆、鲜芫荽等原料擂碎,用沸水冲泡,一碗咸香鲜辣的擂茶便制成了。
“擂茶的口味因人而异,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增添或减少几味调料。一年四季,只要想喝,就能擂上一碗。擂茶既能用来接待远方客人,也能作为我们平时饭桌上的一道菜肴。”张石娇笑道。
如今,广宁擂茶制作技艺正从乡间灶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北市中学的非遗课室里,时常能见到学生们手持擂盆捣茶的画面。北市镇文化站站长冯仕光介绍,近年来,北市镇成立了广宁擂茶培训基地,北市中学开设的擂茶培训班,也成了该校学生的“第二课堂”。
广宁擂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会利用放学后及其他课余时间,手把手向学生们传授技艺。冯仕光告诉记者:“初一学生入学时,我们会让他们根据自身兴趣报名参加擂茶培训班。每年初一、初二年级都有100多人学习擂茶制作技艺。”张石娇也时常到学校教孩子们制作擂茶,她带出来的“小弟子”已有数十人。
北市镇老一辈擂茶手艺人和学生们还会到广宁县城或佛山、广州等地参与非遗展演,现场表演擂茶制作,将新鲜出炉的擂茶送给群众品尝,让家乡的茶香飘向更远的地方。从山间茶树到校园课堂,从家庭灶台到展演舞台,广宁擂茶沸腾翻滚的茶汤中,既有老一辈守护的源头活水,亦有年轻人注入的时代清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