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肇庆修缮崇禧塔、梅庵等文物 以“最小干预”守护千年印记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记者 杨永新

崇禧塔修缮工程已进入验收倒计时,梅庵古刹悄然披上防护网……在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的交响乐中,肇庆交出了一份“最小干预”理念的时代答卷。近年来,我市文物部门遵循“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以外科手术般的精准,让历史建筑在当代延续其原真生命力。

崇禧塔已完成修缮工作,正等待验收。

在修缮中的梅庵。

据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物科科长李德仁介绍,近年来,肇庆市完成了肇庆古城墙修缮保护工程(一期)城墙东门至南门段、德庆学宫大成殿修缮保护工程、崇禧塔抢险加固工程等文物修缮保护项目施工,“这些工程不仅确保了文物本体的安全,更为后续活化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我市在文物修缮工程中,较为典型的项目是梅庵保护修缮工程和崇禧塔抢险加固工程。

梅庵现存建筑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在风格和结构形制方面,反映了岭南地区的地方特色和宋代、清代木结构建筑的若干特征,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实例,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德仁介绍,项目对梅庵文物本体现有安全问题实施系统修缮,对周边邻近文物本体加(改)建建筑进行整改,修缮范围包含山门、大雄宝殿、六祖殿,前后天井及其侧廊等。

“梅庵存在第二进明间前檐柱间硬木额枋开裂等,对建筑结构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其次,还有多处在历次修缮、抢修中出现的后期不当加建、改建或与传统形制做法不符之处,影响文物风貌。这是在修缮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李德仁表示。

对此,文物修缮团队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采用但不滥用新技术、新材料对影响建筑结构安全的隐患,采取修复、更换或抗牵拉等措施进行加固或更换,排除安全隐患,确保文物安全。

“对后期有所改动,但不影响结构安全、相对完整且协调的部分,保持现状。”李德仁表示,经过考证,与风貌不协调或确实不宜保留的不当加建或与传统形制做法不符的部分,才进行整改。

记者近日在端州区江滨东路见到,崇禧塔也搭建了脚手架。“该修缮工程已基本完成,目前正在等待上级部门验收。如今保留的脚手架,是为了方便专家勘察验收。”李德仁说。

这座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总高57.5米、屹立在西江边的崇禧塔,是肇庆的古建筑标志之一,保存了明代的塔型风格,是市民游客的热门打卡点。2023年,受台风“泰利”影响,造成其瓦面松脱、坠落,致使第一层至第七层瓦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

面对当时工程预算不足和维修人员安全等问题,我市文物部门不仅解决了对文物结构及游客安全可能造成的影响,而且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搭建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和悬挑作业脚手架,加强工地安全检查、管理,确保人员安全,最后顺利完成了主体抢修。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