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大沙花灯 五彩霓裳映灯火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绮彤 通讯员 杨敏

推开四会市大沙镇隆伏圣厚村祠堂的大门,穿过天井,便可看到一盏高悬于屋顶的大红色花灯。灯高1.5米,外观形似花瓶,外表糊裱着吉祥喜庆的彩纸,内里装有烛台灯盏,制作精细、色彩丰富,这便是独具当地特色的大沙花灯。

据了解,大沙花灯是以竹篾、彩纸、铁丝等材料,经编扎、裱糊、剪纸、刻花、穿绳等制作装饰而成的传统手工艺品。

龙志艺今年51岁,是大沙花灯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在大沙镇,几乎各村都有会做花灯的老师傅,大沙花灯的制作技艺已传承了数百年,是我们当地民间文化和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龙志艺告诉记者,他的家族世代心口相传着制作花灯的独特手艺,自10岁开始,他就跟着长辈学习制作花灯。

据龙志艺介绍,大沙花灯的制作流程囊括选取竹材、开竹破篾、扎制造型、裁纸刻花、糊裱绷面、穿制灯带等数道工序,十分考验手艺人在空间架构、色彩搭配、艺术创作等方面的能力。根据悬挂位置不同,花灯的尺寸大小各异,祠堂挂大灯、家里挂小灯,大灯高度可达2.5米,最小的花灯高度仅20厘米左右。

龙志艺幼时所居住的堂屋后有一片茂盛的竹林,每年八月,他便跟随长辈到竹林里选竹砍竹,经晾晒后开竹破篾,为编扎花灯做准备。每年农历六月到次年的除夕前,各村喜添新丁的人家就会陆续来预定花灯,年底也是花灯师傅最为忙碌的时节。“花灯预订最多的时候有近千盏,家里的客厅、饭桌、露台都摆满了花灯。”龙志艺笑道。

据清光绪《四会县志》记载:“元旦后,祖祠、神庙皆择吉开灯……”在清代,四会已盛行喜添新丁的人家在农历正月十五挂花灯的习俗。因“灯”与“丁”的发音相似,“添灯”寓意着“添丁”,挂花灯也俗称“添丁上灯”,人们在祠堂悬灯庆祝,预示香火延续、人丁兴旺,祈求祖先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大沙镇一年一度的上灯习俗,追求的是生命的生生不息,是对生命延续的庆贺,同时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祈福。

大沙花灯制作技艺的发展与上灯习俗的传承密不可分。“在过去,各村都有许多定做花灯的人家,在新春开展上灯仪式。但如今居住在村里的年轻人变少了,家中庆贺喜事的方式逐渐从简,花灯的订单量也比从前减少了许多。”龙志艺无奈道。此外,由于大沙花灯的制作难度大、用途单一,大沙花灯制作艺人也日渐稀少,面临着传承断层的危机。

近年来,四会市政府和文化部门加强对大沙花灯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中举办花灯展览、花灯游园、花灯舞表演等活动,在庆典仪式、文化交流等场合中使用花灯进行装饰,部分家庭也会自己制作和展示小型花灯,以增添节日气氛。在今年的四会市迎春花市中,大沙花灯惊艳亮相,还登上了央视的大型融媒体直播节目——《湾区花正开》,吸引了许多市民游客的目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到这一珍贵的传统艺术。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