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四会茶油鸡烹饪技艺 茶油与鸡“碰撞”出美食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丽娟

见过隔水蒸鸡,但是你见过隔油蒸鸡吗?这道茶油蒸鸡的做法,就是四会市享誉广东的名菜——茶油鸡。因其食材和烹饪技艺十分考究,茶油鸡烹饪技艺今年入选为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根本抓不到呀!”3月10日,茶油鸡技艺传承人张雄邦在山上的养鸡场里,跑了几圈仍抓不到一只鸡。鸡一看到他扑过去,就迅捷地腾空飞起,或飞向远处,或飞上枝头,张雄邦忙不迭地擦拭额头冒出的汗水,喘着粗气告诉记者:“这些鸡放养山林,动作十分敏捷,这也是四会茶油鸡品质好的关键。”

四会茶油鸡选用的鸡,以自然放养的土鸡为食材,品种以三黄鸡为最优,必须饲养180天以上,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而烹饪的茶油也很关键,必须是新鲜的野生山茶油,才能激发出油鸡的香味。

好不容易抓到了一只三黄鸡,张雄邦现场制作了起来。四会茶油鸡烹饪流程包括:择优选鸡、杀鸡放血、烫鸡去毛、清理内脏、洗晾光鸡、盐油腌鸡、盘鸡造型、锅内摆盘、文火蒸焗、斩件摆盘、浇汁提味等。

记者看到,在油盐腌鸡时,张雄邦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手感,茶油和食盐的比例拿捏得当。只见他将两者搅拌均匀,再将油盐均匀涂抹在鸡的每个部位,使其充分入味。

腌制十分钟后,张雄邦将炉灶调至小火,茶油倒入锅中,放上蒸架和碟子,再将腌制好的鸡放入碟中,盖上锅盖。

“这一步还没结束,必须要在锅盖边缘围上湿巾,防止水汽蒸发过快,影响鸡的口感。”张雄邦告诉记者,烹饪的过程很讲究,火过大和过小都不行,必须拿捏得当,且过程中要查看,将蝶中积攒的水蒸气倒掉,并根据鸡色泽的变化调整火候。整个制作下来,需要将近两个小时。“慢工细活出精品,这也是四会茶油鸡闻名遐迩之处。”张雄邦说道。

茶油鸡为什么要用茶油?张雄邦道出缘由,茶油具有沸点高、不易冒烟的特性,制作时通过锅盖洒水、湿布围锅等控温防烟手段,既锁住茶油清香,又保持肉质嫩滑。烹饪出的茶油鸡色泽金黄,皮爽肉滑,骨甘浓香,口齿留香。

“这道菜如今能入选市级非遗,我们倍感自豪,也深知传承责任重大。”张雄邦感慨地说道,家族一直传承制作茶油鸡,他是第三代传承人,20多年来,一直专注于茶油鸡的钻研和传承,在县城开了专卖茶油鸡的门店。

据四会市文化馆介绍,四会种植油茶树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四会人将茶油运用到烹饪领域,茶油鸡应运而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油鸡烹饪技艺不断传承与优化,成为当地极具代表性的饮食文化符号。

该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茶油鸡烹饪技艺主要分布在四会市各镇(街道)。茶油鸡专卖门店和酒楼食肆星罗棋布,遍布四会城乡大街小巷,其中老字号品牌门店有(邦记)张氏茶油鸡、江陆茶油鸡、阿伯茶油鸡、茶香园等。

四会茶油鸡烹饪技艺不仅是一种美食制作方法,更是四会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此次入选市级非遗项目,将进一步推动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