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高要灰塑 镶嵌在墙上的立体画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松连

“你看,这幅灰塑作品就是当年我们跟随伯父邓汉文一起修复的。经过多年的岁月洗礼,人物表情还是这么生动,连衣服上的皱褶都还是那么逼真!”2月25日,在高要区南岸街道马安社区新江一村的邓氏宗祠内,高要灰塑代表性传承人之一邓秋凡自豪地对记者说道。

邓秋凡向记者介绍邓氏宗祠内的灰塑作品。                  西江日报记者 陈松连 摄

邓秋凡向记者介绍邓氏宗祠内的灰塑作品。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松连 摄

在邓秋凡的带领下,记者在邓氏宗祠参观了一圈,被灰塑之精巧所折服。只见宗祠内的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庭院连廊处,均缀有大大小小的灰塑,形态生动,塑工精湛,美轮美奂。让人叹为观止的是,灰塑虽历经岁月的洗礼,仍然色彩斑斓。

今年44岁的邓秋凡告诉记者,高要灰塑是他太公邓子舟传下来的一门手艺,至今已经传至第五代。“我太公灰塑手艺非常好,远近闻名,业内评价很高。”

据介绍,邓子舟十余岁时到香港谋生,机缘巧合之下拜邻家一名泥塑匠为师,习得一手精湛的雕塑及绘画技艺,出师后在岭南一带做灰塑。如现存于香港西环鲁班先师庙的灰塑作品“刘备过江招亲、姜太公钓鱼、风尘三侠、商山四皓”,为邓子舟在1928年与儿子邓居谦共同完成的力作。

值得一提的是,虎父无犬子,邓居谦为香港胡文虎的永安堂塑造“虎标驱风油”的老虎商标更是风靡全球。

受祖辈及父辈的耳濡目染,邓秋凡初中毕业后便跟随大伯邓汉文做灰塑,一直持续至今。“在大伯的言传身教下,我逐渐掌握了这门技艺的精髓。”

邓秋凡从业近30年,他跟着叔伯兄弟走遍省内,在不少祠堂庙宇留下了一批优秀的灰塑作品。如多年前,他在汕头存心善堂做的佛教题材灰塑作品青狮白象广受赞誉。“我当时想了很多办法,最终用灰塑材料完美地把白象身体的皱褶生动地呈现出来。”

又如他在珠海修复的唐家三庙灰塑,“当时客户要求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玻璃上修复灰塑,这个难度很高,因为要讲究粘合度和精细度,但我还是克服了困难,使用祖传技法修复了灰塑,赢得客户的称赞。”

目前,高要灰塑整个传承团队共有8人,最年轻的传承人是邓杰奎,今年20岁。“这些年来,由我们团队主持修复的古建筑灰塑作品超过了200个。”邓秋凡介绍说,团队作品遍布岭南地区,其中出名的有广州陈家祠、中山大学内纯阳观、广州农民讲习所、广州光孝寺、深圳中英街天后宫、罗浮山冲虚古观、韶关南华寺等。

据介绍,高要灰塑的表现形式多样,以山水、花鸟、人物作品居多。内涵丰富,常以神话、佛教、历史或戏曲故事、人物、动物为题材,造型别致、栩栩如生,深受群众喜爱。由于高要灰塑以石灰及矿物质等为主要材料,使其不仅具有耐酸、耐碱、耐温等优点,而且色彩明艳、保存耐久。

目前,高要各镇村的古祠堂、庙宇、古民居等仍保存着大量的灰塑作品。这些灰塑作品把传统文化与历史巧妙结合起来,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今年1月,高要灰塑获评肇庆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