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戴福钿
“并步收拳,手放腰两侧。左弓步,用力双推掌……”春日一早,在怀集县幸福街道闸岗学校里的国术馆,陈伟南正带领一众学生练习陈连陈家拳,一招一式间伴有助威声,响亮而有气势。
陈连陈家拳是肇庆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第十代传承人,近年来,陈伟南一直致力于传承及推广,至今已收有徒弟40余名。
“陈连陈家拳相传为清代南街乡(闸岗镇旧称)的武举人陈伦所创,传承至今已逾三百多年,是怀集民间武术的典型代表。”陈伟南介绍,该拳法在吸收中华七大拳系之一的南拳基础上,融合了广西古壮拳的部分技法,并经历代传承人不断改良创新而成。
记者了解到,陈连陈家拳的拳法共36招式,包括虚步按掌、前虚步抱拳礼、歇步单推掌、右弓步推左掌、马步顶右肘、上右步变马步左右双挂拳、右压腿束身、马步双插掌等等。
“这套拳法的动作和姿势设计,充分考虑了人体的美感和协调性,以手型手法、步型步法为主,重视下盘的稳定性,讲究步法的灵活多变。”谈及陈连陈家拳,陈伟南如数家珍。他说,该拳法结构紧凑,动作刚健朴实、简单利落。出招时,步稳势烈、刚劲有力,伴以声助威,以气催力,主张以力服人,以威取胜。
然而,陈连陈家拳一度面临失传的窘况。“在我儿时,经常看到父亲在爷爷的带领下,与村中其他长辈一同练习拳法。尤其是春节期间,外出务工的长辈都返乡了,大家聚集在一起切磋拳法、讨论拳法,尤为热闹。”陈伟南说,耳濡目染之下,他也掌握了该套拳法的一些基本技巧。成年后,为了生计,陈伟南及村中年轻一代普遍外出务工,加之习练耗时耗力,大家的学武兴趣大减,陈连陈家拳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
2017年,在热心村民的资助下,陈连村委会携手闸岗学校,在学校内打造了国术馆,主要传承陈连陈家拳等武术文化,助学生强身健体。“看到大家不遗余力传承陈家拳,我深受感触,决定将佛山的工厂交给儿子打理,返回家乡挑起传承人的担子。”陈伟南说,他为此召集了村中长辈一起发掘、整理招式和技法,并结合现代人的喜好和需求,对陈连陈家拳进行了改良创新,面向村民广为推广。
为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闸岗学校将陈连陈家拳列入培训课程,邀请陈伟南进校教授学生拳法,令该套拳法的传承人群得到持续拓展。此外,该校还组建了一支以陈伟南为领队、学生为主体的表演队伍,在当地文化部门的安排下,参加县内外民间艺术活动及武术赛事,并多次在省、市级比赛中夺得一等奖,进一步打响了陈连陈家拳的名声。
植可铭是陈连陈家拳的徒弟之一,经常协助陈伟南参与拳法的传承和推广。“我从中学开始就已经跟着陈师傅学习拳法,至今已有6年时间。”说起陈连陈家拳,植可铭滔滔不绝。在他看来,这套拳法动静结合、形神兼备,不仅好看,而且还能强身健体。
“闲暇时,我也有意识将陈连陈家拳传授给刚满3岁的孙子,让他从小培养兴趣,长大后能接力参与该拳法的传承和推广。”陈伟南说,他希望通过传承,让陈连陈家拳得以发扬光大,让后代能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怀集县文广旅体局表示,将继续致力于陈连陈家拳的传承与推广,通过带动其进校园,将非遗保护、传承与文化惠民活动深入融合,积极探索“文化品牌+非遗体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等方式,推动陈连陈家拳走向大众,形成特色鲜明的非遗品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