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潘粤华
水塘、农田、农舍……走进高要区金利镇茅岗村,映入眼中的是普通常见的乡村景色。然而,若仔细观察田间水边,不时会见到一些陶片。这些陶片多呈黑色、土黄色,表面有线条纹,看上去粗犷质朴。周边还散落着表面呈黑色的木柱、木枝,以及石器、竹器的残片碎件。
原来,这里是茅岗建筑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地下埋藏着我国南方古代民族起源、变迁及社会风貌的“秘密”。像这样有着重大考古价值的地下文物埋藏区,目前我市共有5个。
2021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市文广旅体局启动了地下文物埋藏区划定工作。2022年,该局委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完成了地下文物埋藏区考古勘探。
市文广旅体局文物科科长李德仁介绍,根据我市历年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以及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在考古工作报告的基础上,分析研判全市范围内地下文物较为丰富的区域,并形成拟划定名单,经过社会公示后,将位于端州区的肇庆古城墙和三朝古墓遗址、高要区的茅岗建筑遗址、鼎湖区的蚬壳洲遗址、封开县的黄岩洞洞穴遗址划定为第一批肇庆市地下文物埋藏区。2025年1月,肇庆市人民政府公布肇庆市首批地下文物埋藏区名单。
记者了解到,5个地下文物埋藏区面积约1.5万平方米至9万平方米不等,都进行过考古发掘,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肇庆古城墙,其地下文物埋藏区面积约7万平方米。该埋藏区为肇庆古城墙遗址,于2007年进行发掘,清理出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城门、水闸、房址、道路、沟、墙、柱洞、活动面等遗迹。该处遗址的发掘,为岭南地区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布局及营建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于2022年被评为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
又如位于封开县河儿口镇的黄岩洞洞穴遗址地下文物埋藏区,面积约9万平方米,出土有旧石器至新石器过渡时代的两个晚期智人头颅骨化石、大批打制石器及哺乳动物类牙齿化石。其中,两件人头颅骨化石的发现补充了华南地区晚期智人的化石材料,对于研究华南西江流域古文化遗存和完善本地区古文化谱系有重要意义。
“划定地下文物埋藏区是严格落实‘先考古,后出让’的考古前置机制、加强地下文物保护的重要举措,为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实保护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管制措施提供了文物资源保护依据,为相关建设工程避开地下文物埋藏区域提供更加清晰的指引。”李德仁表示,划定埋藏区并不意味着禁止建设,而是在施工建设前要先对地下文物进行保护。埋藏区公布后,该区域的建设工程均要先进行考古先期勘探、发掘,确保地下文物安全。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肇庆丰富的地下文化遗产对研究城市历史、赓续文脉具有重要价值。市文广旅体局表示,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划定,将会有效协调地下文物与工程建设间的矛盾,有利于进一步保护地下文物,达到历史与现实、考古与工程的双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