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连续八个季度位列全国中等城市第一档水平 精细治理提升垃圾分类效能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严炯明

2024年以来,肇庆抓好科学管理、分类体系、宣传发动等关键环节,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在住建部每季度对全国297个地级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行评估中,肇庆连续八个季度位列全国中等城市第一档水平。

2024年以来,肇庆持续掀起垃圾分类宣传热潮,累计开展大小宣传活动300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20万余份,通过多种形式,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进社区、进小区、进学校、进商场、进企业、进机关等宣传活动,居民垃圾分类意识逐步提升。另外,各类社会组织开展大小规模主题宣传活动2000余场(次),参与志愿者约0.6万人(次)。

目前,全市共打造生活垃圾分类宣传阵地7个,基地2个,主题公园3个。端州区天宁南七星驿站、高要区南岸街道垃圾分类宣传体验馆向广东省住建厅申报住建部垃圾分类科普宣教基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各垃圾分类宣传阵地接待参观人员8000余人(次)。

2024年,肇庆坚持以点带面,着重在中心城区打造垃圾分类30个“百分百分类”示范小区,并在示范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增加遮雨、照明、洗手等便民化功能。目前,中心城区开展垃圾分类的居民小区基本实现全覆盖;县(市、区)开展垃圾分类的居民小区500多个,覆盖率达90%。

同时,中心城区初步设置一批“可回收物便民交投点”,切实提升居民分类投放便利。截至目前,中心城区累计升级改造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点1900多个,设置至少30个“可回收物便民交投点”。

肇庆还逐步推行数智化资源回收网络,通过实时交易,开展可回收物“定位+数据+回收”,让群众分类投放更便利、更实惠,环境更宜居。目前,全市共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社区4个,数智化可回收物便民交投点95个,其他回收箱约2000台。

另外,肇庆积极探索“互联网+资源回收”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两网融合”。依托供销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网络,已建成肇庆市城区(中心区)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拥有再生资源回收企业10家,回收站点17个,经营联络网点77个(其中再生资源示范网点1个),初步建成覆盖全市供销社系统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

今年,肇庆将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相关市场主体实现源头减量,合理配置分类投放设施,常态化开展宣传活动,并定期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

同时,肇庆今年谋划垃圾分类市域内结对帮扶交流协作机制,推动端州区结对帮扶怀集县和广宁县,鼎湖区结对帮扶封开县,高要区结对帮扶德庆县,在加强科学管理、完善分类体系、推动习惯养成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试点推进四会市、肇庆高新区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