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永固南歌 “标话”唱南歌 曲颂家国情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唱句南歌解下心,十八阿姑听声音,弹琴还有三根弦,不知哪条合你心。”85岁的黄莲秀在南歌队伍中,即兴演唱了起来,队友们纷纷对起了歌。这是怀集县永固镇老一辈人休闲娱乐的方式,而这一曲调平稳悠扬、词作押韵又充满哲理和智慧的南歌,已传唱了数百年,至今依旧响亮。

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丽娟 特约记者 徐维宁

“唱句南歌解下心,十八阿姑听声音,弹琴还有三根弦,不知哪条合你心。”85岁的黄莲秀在南歌队伍中,即兴演唱了起来,队友们纷纷对起了歌。这是怀集县永固镇老一辈人休闲娱乐的方式,而这一曲调平稳悠扬、词作押韵又充满哲理和智慧的南歌,已传唱了数百年,至今依旧响亮。

永固南歌“登上”2022年怀集县网络春节联欢晚会。 受访者供图

永固南歌“登上”2022年怀集县网络春节联欢晚会。 受访者供图

永固镇文化专干黄宗俭告诉记者,永固南歌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代。几百年来,先民们在山上砍柴、田间劳作时,有感而发,即兴用当地传统语言“标话”吟唱歌曲自娱自乐。“标话”既保留了古汉语的音节,又融合了壮族、侗族部分语言,被称为古粤语的“活化石”,用它吟唱出来的永固南歌,别有一番韵味。

“老一辈人基本都会唱南歌,用南歌对歌就像是用当地话聊天一样。”黄宗俭坦言,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由于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永固南歌的演唱者逐年减少,年轻人唱南歌更是少之又少,亟待挖掘、保护和传承。此次入选肇庆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项传承百年的艺术瑰宝受到了更多关注。

在永固南歌市级非遗传承人何应福家里,存放着一本陈旧的《怀集县永固民歌》手抄本,记录了近万首歌曲,这是“南歌王”梁育英在世时搜集整理的心血结晶,也见证了永固南歌的繁荣。

今年70多岁的何应福,精神抖擞,唱起南歌来声音洪亮,他即兴唱上一首:“唱句南歌解心愁,借得阳间几十秋,晓得快乐一世乐,不晓就得一世愁。”歌词朗朗上口,又充满智慧。

何应福告诉记者,永固南歌旋律平稳,句式一般是四句歌,由七字一句,四句为一段,多以 3/4 拍为主,基本曲调丰富多样。日常人们自娱自乐时会采用“山歌调”,而在八月十五中秋期间,对歌活动盛行,此时则会用“八月歌调”。歌曲内容更是涵盖广泛,有古传对歌、物件对歌、拆字对歌等趣味形式,还有出嫁歌表达对亲人的不舍,以及歌劝教导人们积德行善,其中歌劝细分多达十几劝。

何应福随口出了一首拆字对歌:“木头上面加两点,不识之人说米字,识得之人读书家。”对方则按拆字的形式进行即兴对歌。说到兴奋处,何应福吟起了当地流传的歌谣:“永固好水口,秀才村村有。”受老一辈人的影响,何应福自小就喜欢唱南歌,15岁时加入村里的南歌队。彼时,村村有南歌队,一到每年的中秋节,各村相邀到山上或河对岸对起歌。

“对歌很过瘾,主家客家你来我往,甚至对到天亮。当天对不出歌,次日再‘战’,很有仪式感。”何应福说,在永固镇,永固南歌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用来歌唱生活,联络感情,凝聚人心,更是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歌词教导人积德行善、记录家国情怀,还有很多生活的哲理和先辈的智慧,正是在不断地传唱中,当地形成了崇文尚武的优良传统,孕育出了永固村村有秀才的美名。

怀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孔志毅告诉记者,永固南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2020年,中心开始挖掘永固南歌,并于2022年成功申报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怀集县迎春晚会上,永固南歌首次亮相大舞台,受到了好评。中心对永固南歌进一步深挖、收集整理资料,成功入选了市级非遗项目。

目前,永固南歌拉起了20多人的队伍,年龄从50至80多岁。为传承和推广永固南歌,永固镇计划将以非遗进课堂的形式,让更多的青少年认识、了解和喜欢上永固南歌,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传承永固南歌的火苗。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