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万涛
乡村地名,不仅是乡村治理的基石,更是城乡交流的桥梁,承载着无数百姓的美丽乡愁与历史文化记忆。在四会市大沙镇,一场旨在让街有“姓”、巷有“名”的“乡村著名行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走进大沙镇向阳村,干净整洁的村道上竖立起了崭新的路牌,蓝底白字醒目且规范。巷子里,绿底白字的巷牌也逐一贴上,为村民们提供了清晰的导向。这些路牌和巷牌不仅具有指引功能,还附有一个二维码。通过手机扫码,可以在百度地图上清晰显示出自己所在的地理位置,同时还能了解村情村史,感受家乡的深厚文化底蕴。
村民马先生感慨地说:“自从村里有了路牌,定位更准确了,找人、送快递都方便多了。这真的是为村民办了一件大好事!”
自今年被列为省“乡村著名行动”重点镇以来,大沙镇积极创新网格化管理机制和平台,通过实地调查,全面摸清了“有地无名”与“有名无标”的实际情况,并推动乡村地名“入网”“上图”,实现了地名信息的采集入库和共享。
截至目前,大沙镇已对新增的街道路巷、乡村道路以及命名不规范的地名进行了分类梳理,摸排并命名了有地无名街路巷554条、有名无标街路巷135条,科学设置了约1800个带有二维码的道路标牌,完成了包括岗美、隆马、安平、仁马等在内的4条典型村的乡村特色地名标志工作,标志着“乡村著名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命名过程中,大沙镇充分挖掘乡村地名文化、历史民俗等资源,广泛征求地名专家和村民的意见。社工们联合村委会及第三方公司,深入实地踩点熟悉地形,按照村民的意见编辑地名信息,并上报民政局审批。
这一过程中,大沙镇既注重地名的规范性,也重视其文化内涵与乡土气息的传承。例如,和睦里一巷坐落于刘家村,其名称便源于刘家村原名和睦里所蕴含的村民之间相处融洽、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寓意;而幸福巷则紧邻陈家祠堂,寓意着村民生活幸福美满,因此得名……
为了进一步加强地名文化的保护和宣传,大沙镇还联合宣传、文化、旅游部门力量,深入挖掘乡村地名背后的文化故事和历史渊源。该镇还科学编制了《四会市大沙镇地名命名方案》,并计划制作一村一图、一镇一图等地图产品,将街路巷、公共服务设施、兴趣点等地名信息融入其中。这些地图产品将布设在乡镇和行政村入口显要位置,方便村民和游客查阅和使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