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呵护一江清水——四会扛起“百千万工程”全域生态建设的“水担当”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四会因“四水会流”而得名。一直以来,四会市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平台作用,通过系统思维共建共治共享,提升水安全、防治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发展水经济。日前,四会市水利局辖下的四会市河湖管理服务中心获得“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林琳

四会因“四水会流”而得名。一直以来,四会市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平台作用,通过系统思维共建共治共享,提升水安全、防治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发展水经济。日前,四会市水利局辖下的四会市河湖管理服务中心获得“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四会水利人守护的大美绥江。  西江日报记者 林琳 摄

四会水利人守护的大美绥江。 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林琳 摄

近日,记者走进四会了解其如何以“河长制”促“河长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为目标,奋力推动四会“百千万工程”全域生态建设。

从“无人管”“无钱管”,到焕新颜

蓄水如蓄粮、修堰如修仓。在农村,冬修水利不仅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粮食安全、实现水利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四会市大沙镇隆伏围水利会的伍工是一名从事水利工作二十多年的“老水利”,他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镇里开展冬春水利建设的场景——水利会的负责人用石灰水在河道上“开线”,村民沿线把斜坡的杂草和淤泥清除,尽可能把河道边坡修得光滑。“全村人一起出动,可热闹了。”伍工说。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农村青壮力的外出,单靠群众完成或者由镇村承担水利修葺成本的模式,已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农村河流渠道清淤疏通压力越来越大。

2017年,在四会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四会创新举措,专门设立水务清淤工作站,推动河道清淤工作常态化、规范化运作管理机制,探索出“省、快、活、准、治”的四会清淤模式,得到省水利厅多次表扬和经验推广。

“迄今为止,清淤工作总投入3000多万元。初步测算,我们已经做出了原本可能要投入2亿元的工程成效,河源、韶关等地市的水利部门都来参观学习。”四会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有了清淤站,四会市内的村(居)委会一旦有河道清理需求,就可以向四会市水利局提出申请,按照轻重缓急原则,由清淤站帮助完成河流、排灌渠道的清淤工作。

近日,石狗镇向四会市水利局提出为该镇讴坑村的讴坑河清淤申请。清淤站工作人员到现场观察发现,原河道几乎被杂草覆盖。“河岸坡泥土黏性不够,容易滑落抬高河床,加上村委会能力有限,杂草没有及时清理。”石狗镇有关负责人无奈地解释。

经过15天的奋斗,清淤站的机械化清淤让讴坑河重见天日。

以点带面,向幸福河湖出发

绥江浩浩荡荡地穿城而过,阳光透过云隙照耀,江面如同一面抛光的镜子。江心处,两艘清漂船清理着江面的漂浮物,呵护一江清水。

“刚来这里的时候,龙江河河面长着很多水葫芦,我们开玩笑说,人都能站在上面。”绿航保洁公司项目经理顾翔宇告诉记者。2021年,该公司开始作为第三方机构承担四会市绥江、龙江和邓村河清漂工作,“在当时来说,算是国内比较先进的做法。”经常“漂”在全国各地大江大河的顾翔宇这样评价。

“刚开始时,我们只在城区开展约10公里的河道清漂工作。但四会市清漂压力很大,下游北江又是省管河道,我们重任在肩,所以不断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延长清漂公里数,惠及更多河段。”四会市河湖管理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四会市通过政府采购,聘请专业清漂船队伍开展绥江、龙江、邓村河共69公里河道的常态化清漂保洁工作。今年以来,四会市继续加大资金投入,为江河“美容”。

据统计,2020年以来,四会全市累计清理水面漂浮物约12.51万吨,清理河道长度约1193公里,以实际行动有效改善水质,美化水环境。

四会市水利局还充分利用绥江河道的拦河闸坝清漂作用,督促协调辖区内绥江干流水电站逐级拦污,在镇一级的层面由镇开展日常清漂,并在每年组织开展两次全市集中清漂专项行动,切实做到河湖管护重在日常,抓在日常。

激活新质水动力,打造打卡胜地

“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和谐共生,构建美丽生态河湖环境的同时,实现群众增收致富,河湖中心一直秉承这样的水经济发展理念。”四会市河湖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立足四会成功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全域充分考虑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创建理念,河湖管理中心与各级河长共同努力,持续开展河湖划界、水域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河湖健康评价和“一河一策”编制、碧道建设、水经济生态试点创建等河湖管护工作。

河湖管理和保护的加强让水资源价值得到充分挖掘。今年以来,市河长办推动与江谷镇政府共同打造龙江河江谷碧道新屋段亲水管地文旅地标,与江谷镇移民美丽家园项目、绿樱三角梅基地等项目,形成联动效应,合力发展水经济。推动多部门合力建设绥江古邑碧道画廊,在绥江边形成了集生态文旅、农业产业、古邑文化为一体的乡村游精品路线,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为四会建设“百千万工程”典型县镇村作出“水担当”。

“一直以来,四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我们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守正创新,当好基层河湖管理践行者、守护者、探路者,立足四会多年来农村水利渠道淤积堵塞问题,创新四会清淤工作新模式,打造极具特色的清淤亮点,为四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四会市水利局负责人表示。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