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陆志锋 通讯员 赖小琴 伍玉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在数字经济领域,肇庆高新区先行先试,自2022年起以企业碳账户为载体,在绿色低碳、数字金融等领域探索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创新路径,探索将数据从资源化到产品化再到资产化,最终实现资本化改革的完整路径,努力打造成为全省公共数据产品孵化器和试验田,目前已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果,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数据资产化发展模式,展现了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先行者风采。
数据资源化,为应用创新奠定基础
培育数据市场,数据资源化是必要前提。基于“一网统管”的数字大旺建设总体架构,肇庆高新区党工委、管委办在2017年就启动了肇庆高新区大数据平台建设,开展数据汇聚行动,摸清部门数据“底数”,将区内自建系统“应接尽接”,实现公共数据“应汇尽汇”,汇聚全区各部门14016项数据指标,按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地理空间等分类,形成近亿条的“1+N”基础信息库。
2020年,该大数据平台接入广东省数据资源“一网共享”平台内国家、省、市有关数据接口,涵盖户籍、社保、信用、经营、司法许可、教育、经济等主题,形成接口数据库,构建了丰富的数据生态,为后续开展公共数据产品创新打下坚实基础,海量的数据成为可灵活调动的独家资源。
打造“碳账户”品牌,实现数据产品化落地
2022年8月,依托大数据平台,肇庆高新区启动数据要素典型应用场景试点,联合人民银行肇庆市分行打造全国领先的基于“企业碳账户”的绿色金融产品矩阵,融合区内企业碳排放数据以及生产经营、税收、用工等数据,按照国家核算标准搭建大数据模型,形成“企业碳账户”评价得分和等级评定(深绿、浅绿、黄色和红色),并以此与企业融资额度、融资评估等相挂钩,实现企业节能减排、降本增信和绿色发展的“一举三得”。
肇庆高新区积极引导全市金融机构参与应用“企业碳账户”金融体系,衍生推出“云碳贷”“云碳担”“云碳贴”等绿色金融产品,目前已为区内163家企业提供融资额度超50亿元,实际发放近40亿元,为企业增信额度约30亿元,每年为企业节省利息近2000万元。
在该模式推动下,肇庆高新区的碳账户优质企业逐年增加,助推该区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成为广东省内唯一入选的工业园区。这一荣誉的获得,不仅彰显了肇庆高新区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卓越成就,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激活数据价值,着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
今年以来,在省、市政数局业务指导下,肇庆高新区联合广州数据交易所、肇庆高新区兴旺数据有限公司(广州数据交易所肇庆服务基地)共同孵化“企业碳账户”数据产品,并在深入探索产业需求的基础上,以该数据产品为核心要素,创新推出以碳数据产品作为押品的信贷产品。
今年6月20日,在广州数据交易所(肇庆)服务基地揭牌仪式上,全国首创的碳数据产品“质押融资+人民银行再贷款”融资业务成功落地。肇庆四会农商银行向肇庆高新区兴旺数据有限公司发放300万元碳账户数据产品质押贷款,人民银行为支持该笔数据产品质押贷款业务提供180万元再贷款,同时为支持商业银行该类数据产品贷款业务,提供1亿元再贷款额度授信。
这一创新模式,为广东数据要素与碳金融领域的融合发展探索出新路径和新模式,为肇庆、全省乃至全国的数字金融和绿色金融融合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当前,数字经济方兴未艾。肇庆高新区将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充分利用现有的数据优势,着重推进企业数据与公共数据的深度融合,开放更多元化的数据应用场景,采用“揭榜挂帅”的创新机制,吸引更多数商及优秀人才参与共建,加快将大旺打造成为全省公共数据产品的试验田与孵化器,将肇庆高新区的数字经济产业推向新的高度,实现更大更强的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