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奋进之路:向改革要动力,靠改革开新局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谢江涛 通讯员 赵改革

肇庆营商环境评价连续三年排名全省前列,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排名全省第一梯队;“全肇办”涉企服务模式先后被评为“2023年中国优化营商环境十佳典型案例”和“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省际“睦邻廊道”建设创新案例入选《中国改革年鉴》……

一次次创新性探索、一个个突破性进展、一项项标志性成果,镌刻着肇庆改革步履铿锵的印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肇庆始终保持改革定力,以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试点探路子,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突破,切实把改革成果转化为发展红利和治理实效,改革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突破,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改革让经济发展更有动力活力

今年2月,由小鹏汽车一级供应商江苏博俊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博俊项目落户肇庆高新区。为推动项目快启动、快建成、快投产,肇庆高新区全力协助博俊公司用好“双容双承诺”政策,通过实行容缺受理,最大限度精简审批环节及审批材料,为项目落地建设按下“加速键”。

近年来,肇庆在全省率先实施产业投资项目“双容双承诺”直接落地改革,用行政审批“减法”换取企业发展“加法”。如今,落地肇庆的产业投资项目均能“先建后验、直接落地”,项目建设周期大幅缩短。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肇庆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改革,坚定不移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不断打破制约高质量发展障碍,推动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经济体制改革蹄疾步稳。国资国企改革成效显著,优化重组五大投资集团,实施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等一系列改革,十年间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从309亿元提升到1800多亿元。市场经营主体培育机制持续完善,大力实施上市公司“肇星计划”,探索“非禁即入”“宽入严管”“先照后证”“三照合一”等系列改革举措,过去十年我市经营主体总量从15.3万户增长至39万户。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成效扎实,探索出信用村“整村授信”“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一批改革经验。

“融珠入湾”建设成效更加可见可知可感。肇庆把融入珠三角、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大机遇大文章,深入实施“九九”融湾行动,积极参与“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贵广高铁、广佛肇高速等一大批重大交通项目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产业共建机制更加完善,十年间累计承接珠三角产业投资总额超5000亿元;开放型经济发展机制逐步完善,搭建RCEP柑橘采购交易(广东德庆)中心等平台,探索“组合港”等改革模式,锂电池、预制菜等“肇字号”产品扬帆出海、卖向全球。

制造业当家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以制造业当家“十项行动”等为关键抓手,推动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13年约3000亿元增长至2023年4600亿元;以新能源汽车等组成的“两新一电”产业产值超1200亿元,近4年累计增长1.82倍,“主导+特色”产业体系加快成型;实施“产业招商落地年”“园区建设年”,创新“双容双承诺”“一区多园”等改革举措,推动大招商工作、“344”园区发展的格局初步构建。

科技教育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一体推进。接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科技创新“八大工程”,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十年间高企数量从108家增长到1520多家、增长14倍;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实现肇庆医学院等3所高校“专升本”,肇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加快规划建设;迭代实施“西江人才计划”等改革措施,在全省率先探索“人才工作书记项目”,人才总量突破110万人。

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改革组合拳打出名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十年来,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382.26亿元增长至780.7亿元、稳居全省第3;推进县域经济创先进位消薄,端州电子信息、广宁竹子、德庆风机、封开绿色建材、怀集蔬菜等特色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深入开展农村“三块地”改革、“三资”动态管理改革等一批改革措施,“路长制”改革被评为全国改革典型案例。

改革让社会进步更加可见可感

上传材料2分钟后,企业就收到了不动产登记证明电子证照,完成批量预告登记。这是肇庆不动产预告登记业务的智能秒批模式。

近年来,肇庆立足企业所需,创新“集成办”政务服务模式,将多个部门相关联的“单项事”整合为企业和群众视角的“一件事”,让企业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手续精简了、材料变少了、办事又快又好!”这是企业群众的共同感受。

改革,是为了社会进步。肇庆坚持围绕社会发展进步需要推进改革,推动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改革就同步跟进到哪里,实现改革与发展同频共振、高效联动,在深化改革中推动社会发展不断进步。

——创新“数字政府+放管服改革”肇庆模式。在全省率先建成市政务大数据中心和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4000多项政务服务实现“跨省通办、省内通办、市内通办”,数字政府建设位于全省第一梯队;先后分6批取消或调整至各地实施的市级行政职权事项878项、分3批取消涉企涉民的证明事项240项,优化缩减行政审批时限比例达95%以上。同时,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打造“全肇办”等一批全国全省典型改革案例,在全省率先建成“肇商通·肇庆万企诉求服务平台”等政企沟通常态化平台,“肇庆服务、天天进步”品牌持续擦亮。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推动府城复兴等历史文化资源活态传承和活化利用,《独立团长》《青天之端》等一批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完善推进文旅振兴体制机制,“肇庆千里游”环线画廊加快构建,“鼎湖山扔许愿球”火爆出圈,成功打造宋城骑楼街、紫荆西堤、蓝带啤酒节等新业态,全市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稳步提升,文旅振兴持续“破题出圈”。

——民主法治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坚持和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党领导人大工作纵深推进,地方立法工作机制作用不断发挥,出台《肇庆古城墙保护条例》等10多部地方法律法规;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肇商·市长面对面协商”等民主协商工作机制进一步深化;深入实施统一战线“同心向未来”助力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乡贤人才回肇兴肇工程”,大统战工作格局持续完善。

抓好改革工作,关键在党。肇庆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领导小组)和10个改革专项小组,着力推动一大批重大改革事项落地落实;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造“西江党旗红”“产业链党建”“邻里先锋”“省际睦邻廊道”等一批党建品牌,基层党组织在改革工作中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改革让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今年9月,肇庆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黄岗学校的师生,带着对新学期的美好憧憬,参加了开学典礼。与以往的不同,这是该校纳入肇庆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管理后举行的首个开学典礼。

改革归根到底是为了让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近年来,肇庆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最大的价值取向,聚焦民生事业、民主法治、社会安全、生态文明等推出更多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措施,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把民生领域改革作为重中之重。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连续十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持续完善“小切口大变化”民生实事制度;部署推进涉及民生的改革任务500多个,推动建立完善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医共体建设、长者饭堂、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领域改革举措,其中,医疗卫生资源扩容提质下沉成效显著,2022年肇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绩效评价获全省排名第一;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基层形成村集体土地过渡性开发等一大批鲜活的改革探索。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肇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力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市县镇村四级河(湖)长制全面建立并走在全省前列,空气质量由2014年全省垫底上升至2020年改善幅度排名全省第一,近四年来全市空气、水环境质量稳居全国重点城市前列,“无废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稳步推进肇庆高新区国家碳达峰试点工作,5个县(区)入选国家级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深入实施绿美肇庆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创新“一村千树、一圩千树”镇村绿化美化新模式,推动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0.87%、稳居全省前列。

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围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肇庆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完善“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在全国率先成立市级未成年人保护和青少年发展委员会,形成“乡村爱心泳池”“关爱生命热线”等特色做法,筑牢未成年人保护网;建立征兵入伍到退役安置再到就业创业的无缝对接服务模式,军地融合机制更加健全。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肇庆将全面融入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中心聚焦、向难处发力、向深处突破,以有解思维、优解思维寻求破局之道、谋长远之计,加快崛起为珠三角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大西南的门户枢纽,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肇庆实践。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