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封开非遗文化传承举措多有实效 传统现代结合 让年轻人爱上非遗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在封开,古老的非遗文化被年轻人玩出了新花样。省级非遗项目“五马巡城”与现代街舞结合,碰撞出青春的“火花”;市级非遗项目“封开杏花鸡烹饪技艺”和县级非遗项目“糕点制作技艺”,融入流行音乐,创作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作品……

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丽娟 通讯员 柴嘉蔚 林旖彤

在封开,古老的非遗文化被年轻人玩出了新花样。省级非遗项目“五马巡城”与现代街舞结合,碰撞出青春的“火花”;市级非遗项目“封开杏花鸡烹饪技艺”和县级非遗项目“糕点制作技艺”,融入流行音乐,创作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作品……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非遗项目正走进封开的校园,教师主动加入传承行列,将非遗与课堂结合,让非遗植根于下一代,让宝贵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封开幼儿园小朋友在表演非遗“五马巡城”。

封开幼儿园小朋友在表演非遗“五马巡城”。

创意多元化,吸引年轻人

封开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新生代在非遗传承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创新能力,他们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与现代元素巧妙结合,碰撞出了非遗新火花,共同书写非遗传承的新篇章。

封开县街舞协会将省级非遗项目“五马巡城”的韵律与街舞的动感相结合,创作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街舞作品,深受年轻人喜爱。2020年,在一次全国街舞挑战赛中,充满地方民间民俗非遗特色融入了街舞创新编排的《五马巡城》,超15万观众观看了在线直播。创新改编版的《五马巡城》还参加过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2017年广府庙会等大型活动,在广阔的舞台上展现独特魅力。

封开县作词作曲家卢健飞,在其歌曲创作中融入市级非遗项目“封开杏花鸡烹饪技艺”元素和县级非遗项目“糕点制作技艺”的元素,创作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作品《我中意食鸡》和《粉糍细语》,并分别获得了第十一届“广佛肇清云韶”原创音乐作品银奖和2023年度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音乐舞蹈)肇庆选拔赛二等奖。

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还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使非遗更加贴近年轻人的生活,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产生了积极影响。

瑰宝入校园,种下传承根

封开县江口街道江口中学和大洲镇大洲学校是“五马巡城”传承基地,这里的年轻教师以满腔热情与独特智慧,为学生点亮了非遗文化传承的明灯。在非遗文化的殿堂里,他们不仅学习古老的技艺,更在传承中融入现代元素,让传统与时尚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开城”“点卯”“巡城”……鼓点声声,战旗猎猎。江口中学体育与健康科教师杨姿敏正在给学生上一堂非遗文化课。她引导学生如何听音乐,感受音乐传递的情感,并结合文化认知,想象五马巡城时的恢弘场景。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还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今年4月,大洲学校开展了一场主题为“传承‘五马’文化,弘扬爱国精神”的校运会。开幕式上,五马巡城舞方队特色鲜明,精神抖擞,运动会上的教师组“五马”接令运球等有趣项目也赢得阵阵欢呼声。

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苏永杰告诉记者,五马巡城舞作为大洲独有的特色文化,每学期开设有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传承第二课堂,邀请地方非遗传承人传授技艺,将非遗文化融入学校文化。该校的教师队伍自发组建了三个非遗传承小组,并已熟练掌握五马巡城舞等非遗精髓,在校园内播撒非遗文化的种子,让非遗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新老面对面,共谱“非遗”篇

封开县第二幼儿园将省级非遗项目《五马巡城》进行改编,创作出适合幼儿园小朋友的舞蹈作品。该园少儿版《五马巡城》频频亮相市、县级舞台,让非遗文化走出去、活起来,是封开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举措。

该幼儿园园长莫婉艺介绍,学校开设了丰富的与非遗文化相关的课程和活动,让孩子们产生浓厚兴趣。他们从零开始,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摸索,逐渐爱上了这门艺术,增添非遗传承活力,推动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截至2024年8月,封开县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59项,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等种类。封开县文化馆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工作坊体验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为促进老一辈传承人与新一代年轻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封开县文化馆采取了师徒结对、共创项目等措施,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加深两代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如利用寒暑假,鼓励并安排高校大学生团队向老一辈传承人拜师学艺,通过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方式,传承技艺精髓。

此外,封开县文化馆还组织传承人与高校大学生团队共同参与非遗项目的策划、创作和推广,发挥各自优势,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既具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艺术作品。如今,封开县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正呈现出勃勃生机。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