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苑卉 通讯员 邓肇坚
“现在在镇卫生院就可以做康复治疗,实在太方便了。”近日,在德庆县官圩镇卫生院,腰椎病患者李姨高兴地对记者说。
以往发病时,李姨要到十多公里外的德庆县中医院治疗,一路的奔波让她本就不适的身体越发吃不消。如今,德庆县成立了中医医共体,李姨的难题迎刃而解——德庆县中医院下沉到镇卫生院的医生为她做康复治疗,在县级医院医生的指导下,镇卫生院的医生也逐渐熟练掌握针灸、推拿、放血等10多项中医适宜技术,从此,李姨“足不出镇”就能把病看好。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乡镇医院是守护基层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受限于医疗资源、技术水平等因素,乡镇居民往往“小病大病都跑大医院”。
2019年,国家卫健委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以下简称“县域医共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构建分级诊疗、合理诊治和有序就医新秩序,并将我市德庆县和广宁县列入国家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以此为契机,我市积极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沉”下去。2023年,全市县域内住院率(86.2%)、县域内基层就诊率(67%)相比2019年分别提高1.9和5.45个百分点,群众健康服务获得感显著增强。
积极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显成效
全市累计投入53.63亿元,全面升级建设县级公立医院15家、县域急救中心5个、标准化乡镇卫生院35家,建成投入使用公建规范化村卫生站1171间;2019年以来共招聘入编全日制医学本科生407人,是2018年底同类人才总量的两倍……一组组喜人的数据,展现了肇庆大力推动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发展的成效。李姨“足不出镇”就把病看好的例子,正是肇庆市积极推动县域医共体建设的生动缩影。
在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过程中,我市创新举措,积极构建“141”建设机制(1指市县一体推进工作机制;4指医保支付方式综合改革、财政支持投入机制改革、卫生健康人才体制改革、薪酬制度改革;1指实施“一县一策、一院一方案”),将该项工作纳入市政府每年重点工作,并聘请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专家为顾问,为全面高质量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我市印发《肇庆市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明确县域医共体建设“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
县级层面同样以“一盘棋”全力推进县域医共体工作。其中,四会市、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聚焦医共体改革重点任务攻坚突破,加快建立整合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实现医共体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系统“六统一”管理。
目前,我市5个县(市)县域医共体均达到紧密型标准,实现达标全覆盖。全市11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达到服务能力基本标准或推荐标准,组织协调省市三级医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全市20家县级公立医院,选派154名执业医师下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连续支医,有效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群众就医更方便成本更低。
2021年度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绩效评价中,我市及德庆县、怀集县被评定为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市县,获全省通报表扬;2022年度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绩效评价中,我市排名全省地市第一,怀集县、德庆县、广宁县分别位列全省县域第3、7、8名,获全省通报表扬。
此外,县域医共体的“肇庆经验”也获得推广应用——德庆县《以“数字健康”为抓手推动中医医共体医防融合》、四会市《充分发挥“互联网+医共体”作用“线上+线下”共同构建多级联动分级诊疗模式》入选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典型案例(2023),占据全省入选县域案例的“半壁江山”;怀集县《医共体构建数字健康发展新格局: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入选2024(第二届)全国县域医共体建设优秀案例;《肇庆市构建“141”建设机制,全力打造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新样板》荣获第二届肇庆市机关“西江杯”工作创新大赛一等奖、第十一届广东省市直机关“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一等奖。
创新举措,助县域医疗资源扩容提质下沉
为更好地推动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扩容提质下沉,肇庆市卫健局从硬件建设、医保支付、人才引进、薪酬制度、医疗机构创甲评级等方面推出多项创新举措。
其中,在协同推进医保支付方式综合改革上,我市在德庆县试点开展中医日间病房,病种达21个,同病种次均费用同比下降29.25%,患者随治随走,提高病房周转效率,减轻患者医疗费用负担。德庆县中医院医共体开展中医优势病种/中医日间病房医保支付方式综合改革省级试点,开全国之先河,做到以强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和协同治理,助推县域医共体建设高质量发展。
人才是县域医疗资源的重点。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增量提质工程,推进基层医疗卫生特殊紧缺人才“千人强基计划”,近年来共招聘入编全日制医学本科生407人,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供人才保障。该项工作还入选“广东省乡村振兴百佳实践案例”。
推动薪酬制度大改革也是我市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的创新措施之一。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全面实施“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政策,有效地激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生动力,进一步提高医务性收入占比,为县域医共体打造一支“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群众满意”的基层医疗卫生健康人才队伍。
因地制宜,打造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新样板
按照“县强、镇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的改革路径,肇庆市卫健局实施“一县一策”“一院一方案”,因地制宜打造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新样板。
作为我省第一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德庆县着力推动县域医共体医保支付方式综合改革试点,建立“总额付费、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机制,保障参保患者就医需求;同时,打造“数字健康德庆模式”,全力构建“预防保健+健康风险干预+特色健康服务”的医防融合管理闭环。
同样是我省第一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怀集县,目前建立了以县人民医院牵头的“1+19+N”县域医共体模式,建设医共体信息化系统,加强影像中心、检验中心、心电中心、远程会诊中心、慢病管理数据中心等5个共享平台建设,实现县镇信息化互联互通,被评定为广东省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示范县;同时该县全面实施药械统一采购,带动总医院和分院采购成本下降约30%,分院药品目录从195品规增加到600品规,有效解决基层药品短缺难题,满足了基层患者用药需求。
此外,我市各地也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化模式。如四会市实施“省第二人民医院纵向垂直延伸管理+县域医共体”模式,深化跨区域联动合作,创建互联网医院、名医直播间等,在全国率先启用省、市、县、镇、村多级区域医联体远程超声智慧平台,新开展手术和治疗项目达50多项。
广宁县则以县人民医院牵头,组建“1+17+279”医共体模式。该县坚持以专科专病建设为抓手,总院医疗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同时选派总院专家助力联合门诊、联合病房开展,让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县级优质诊疗服务。
封开县依托省、市三甲医院“组团式”帮扶,以薪酬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全面激发基层发展活力。县域内住院率从2017年的70.3%提升到2023年的86.6%,增长16.3个百分点,从全省的第43名上升到第15名;县域流向外省的住院病人从2019年的3078人下降到2023年的1139人,降幅达63%,患者逐步回流不出省。
据统计,2023年全市县域内住院率达到86.2%,县域内基层就诊率达到67%,全市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基层群众享受到触手可及的医疗资源,获得感不断增强,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县域医共体建设目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