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谢江涛 李考考
从鼎湖区凤凰镇政府出发,驱车穿越鼎湖0号公路,20多分钟后便来到上水田村。循着路标沿环村巷道往山高处走,村里人开的凤田酒厂,就到了。酒厂老板邹大哥告诉记者,村里有不少村民以酿酒、卖酒为生,产品多以酿造传统米酒、果酒为主。
“酒香也怕巷子深!”邹大哥坦言,自从村里完善了地名路标,新客多了不少,酒厂生意比以前更红火了。
地名是联系人与自然的纽带之一,是一方水土的重要名片。2022年,民政部在全国部署开展“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工作以来,作为广东省两个试点地区之一的鼎湖区全面织密乡村地名网络,以地名点亮乡村产业振兴路。
今年4月,第二届肇庆鼎湖百公里骑行嘉年华暨“环广东·肇庆站”如约而至,3000余名国内外骑行爱好者齐聚绿美凤凰镇,在速度与激情中,领略当地秀美的山水风光与浓浓的客家风情。
“连续两届骑行比赛都在村里设置了补给点,我们也趁机拿出了特色美食和特产,好好宣传一下村里的好山好水。”上水田村委员邹东华说,随着地名管理及导航系统不断完善,近年越来越多体育赛事及游客“找”到了他们这一偏远的小村子,带旺了村里文旅体产业。
尝到地名服务甜头的还有鼎湖区沙浦镇黄布沙村。该村坐落在西江边一个原生态农耕小岛上,村内种植了过千亩的香蕉,有着“肇庆香蕉第一村”的美名。目前该村已完成全村15条路街巷名的采集、设标和上图,同时突出“香蕉”等地域特色,加紧建设田园绿道、单车驿站、游客驿站、主题民宿等,助力沙浦镇创建中国农业公园。
“以前线上地图只显示‘黄布沙村党群服务中心’这几个字,现在村里每条巷道都有了名字,这对乡村管理及产业发展作用很大。”黄布沙村支书梁锦波告诉记者,目前村里正积极推动地名标志设置与乡村公共旅游文化建设、空间导航标识等充分结合,进一步提升乡村地名标志导航能力,以地名擦亮特色名片,“希望日后大家一提到黄布沙村,就想到香蕉这一土特产。”
开展地名服务试点工作以来,鼎湖区以百度地图为辅助,建立起乡村地名信息采集更新维护常态化机制,对“有路无名”“有名无标”地点新增命名或设置地名标志超5000个,实现地名标准化上图,有效畅通乡村微循环。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地名服务”作用,推动地名服务与寄递物流下乡、农村电商建设、特色农货进城、智慧农业等深度融合,助力当地香蕉、粉葛、肇实、文山乃鲤等特色农产品走得更远、叫得更响。
地名,是鲜活且广泛的文化符号,当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打造地名公共品牌,把乡风乡情融入乡村产业发展之中,地名元素正成为乡亲们致富路上的重要加速器。
依托网络平台,鼎湖深入挖掘本区乡村地名故事、人文事迹和历史记忆,加强对本地的地名文化进行推介,进一步提升优秀地名文化和乡村游线路的知晓率。
比如沙浦镇以“地名+红色线路”方式,将农民协会旧址、沙浦革命烈士陵园、沙浦农民协会子弟学校旧址等红色地标与旅游景点相结合,打造红色旅游线路,促进地名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合,并将具有历史价值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地名纳入保护名录,加强文化传承与保护。
“要用好网络平台广泛传播的优势,以地名为载体提升乡村知名度和影响力。”省民政厅厅长张晨认为,乡村地名建设应注重与当地文旅产业、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巧用地名故事来丰富文旅内涵,让景点线路、土特产更有辨识度,进一步赋能乡村产业发展。
“随着功能不断拓展,最初方便导航带路的‘地名网’将逐步变成丰富多彩的‘实用地图’。”肇庆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说,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地名管理服务将具备党务村务公开、土特产购买、风土人情介绍等丰富功能,实现地名服务与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等有机结合,促进乡村地名“起得好、织得密、用得准、传得远”,助力城乡区域迈向更高质量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