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映霖 通讯员 江绮微
近年来,四会市大沙镇坚持以美学思维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因地制宜改善村居环境,美丽乡镇建设有了一定基础。
去年底,大沙镇抓住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建设契机,聚焦美丽圩镇、和美乡村、绿美生态建设,选取岗美村、隆马村为试点,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农房风貌提升美化、植绿护绿等工作,进一步扮靓村居、美化环境,不断提升村民在本地居住生活的幸福感。
元心村翻新过后的民居旁,撂荒地再利用成了可休憩的小花园。记者 吴映霖 摄
在隆马村下辖元心村,沿着宽敞水泥路步行入村,便可看见一座青砖灰瓦小公园,偶有村民闲坐园中休憩。再往村子深处走,数十米又可见一片小菜园或小花园,花草攀架而生,菜苗扎在地里蓬勃向上。
张阿婆在村里生活了六十多年,她家旁边就有一座兼具种菜功能的绿美小园。但在几个月前,这美丽的绿美小园却是一片荒废数年、杂物乱放的“垃圾堆”。
去年底开展典型镇建设以来,大沙镇充分尊重群众合理意愿,结合乡土特色,邀请专业规划设计院,编制《四会市大沙镇农房风貌提升规划》,以“政府主导、群众投入、企业帮扶”的模式,在元心村开展“四小园”建设、老房子翻新改造等工程。
结合村内实际情况,大沙镇还引入农村民房建设经验丰富的公司,系统盘活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块地”。
村里脏乱的闲置地随之变了样。在竹篱笆、木栅栏、凉亭、茶座以及2000余株各类花卉绿植的改造装点下,这些闲置地成了散布在村子各处的10块绿美小园。零星分布的简陋“赤膊房”,在翻新后也换上了统一样式的装束,村落显得愈发整洁靓丽。
“环境好了,我们都开心!”张阿婆家旁的“垃圾堆”现在也成了其中1块绿美小园。她认领下这块地的小菜园,种下自己喜欢的蔬菜,打理菜地之余也一道养护着旁边的花草。
村落的环境优美程度影响着村民的居住幸福感。岗美村也深谙此道,积极主动参与改造建设工程,为建设美丽村居添砖加瓦。
在岗美村下辖张屋村,除农房外立面翻新、增添不少整洁“四小园”外,这里还新修了多个停车场,建起了环屋绿化带。
该村户籍人口800多人,常住人口不在少数。该村村委会结合此次典型镇建设,积极收集村民意愿和建议,出资将村庄的闲置地改建成停车场,同时对房前屋后裸露的排水渠进行改造,将其隐藏在绿化带之下。
“能让村子变美变好的事儿,村民们都十分支持!”张屋村干部张文勇介绍,随着村落变得愈发美丽整洁,不少原本在外定居的退休村民,都爱选择回到家乡生活,享受乡村悠闲惬意的生活。
为进一步提升村民在村内生活的幸福感,岗美村还聚焦完善体育场地、观光公园等功能场所的配套设施,进一步升级村内的篮球场馆,并计划在场外建设可供村民散步休闲的荷花池。
“我们村委会希望村民们在经济收入提升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同步满足!”岗美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副主任张志权朴实地说。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各村的房前屋后、塘边路基等地还多了一抹抹绿意。据了解,这是大沙镇将典型镇建设与绿美生态结合起来推进种植的苗木。
据介绍,随着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持续推进,大沙镇积极开展植绿护绿活动,因地制宜种植适宜本土生长、兼具绿化与美化功能的苗木,结合典型镇建设,今年植树节还在镇内打造了10个主题林,进一步扩大绿美覆盖面,为典型镇建设、美化村居持续增添“绿”动能。
据统计,至3月下旬,围绕典型镇建设,大沙镇已对1598栋农房完成风貌提升美化工作,建成“四小园”385个,累计打造16个村(居)绿美示范点21个,种植苗木9600株,实现绿化美化面积超12000平方米。
出门见绿,推窗见景的美丽乡村新面貌,正逐渐在大沙镇蔓延开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