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湖社区垃圾分类督导员钟紫梦在引导居民投放垃圾。记者杨永新摄
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杨永新
近日,端州区城东街道星湖社区联合相关单位,在牌坊公园的风筝岛上,举行了“垃圾科学分类同舟少年‘益’起捡跑”志愿服务活动,数十名学生及社区居民兴致勃勃参与了体验。
活动中,工作人员将垃圾袋分发给参与者,请他们在公园跑步中,见到垃圾当即捡起,回到原地后,将捡拾的垃圾现场分类,旁边有垃圾分类督导员进行引导。“我捡到果皮和矿泉水瓶,原来一起扔进同一个垃圾桶,后来被纠正了,果皮属于‘厨余垃圾’,矿泉水瓶属于‘可回收垃圾’,要分类投入,我回家后也教爷爷奶奶这样做。”读小学二年级的郭同学如是说。
类似这样的活动,星湖社区几乎每个月都有举行,不断增强辖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并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每个月的主题不同,如1月是‘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2月是‘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等等。”星湖社区垃圾分类督导员钟紫梦告诉记者。
良好的机制决定垃圾分类的可持续性。对此,星湖社区建立完善垃圾分类自纠机制,从源头抓起,定时定人入户宣传,实行垃圾分类巡查制度,单位卫生督导员每日不定时巡查各个区域垃圾分类处置情况,并填写巡查表,以及表扬好人好事,通报不文明行为和不规范投放行为等。
有一次,一名市民到星湖社区办事,在喝完矿泉水后,顺手将空瓶扔入了“有害垃圾”桶里。现场的垃圾分类督导员见到后,立即上前纠正和引导,让当事人重新将瓶子放入“可回收”垃圾桶,并现场对当事人进行垃圾分类知识普及。这一举动,间接给在现场等候办事的其他市民,上了一堂生动的垃圾分类课。
在宣传和设施方面,星湖社区可谓费尽心思。如在小区建起了垃圾分类宣传亭,部分还安装上太阳能照明,方便居民晚上投放垃圾时辨认。有的小区还设置了洗手池,有居民在现场分类后,方便洗手。在有条件的小区,还建有大件垃圾临时存放点,解决了以往大件垃圾无处可放、随处乱丢的问题。
对于个别小区,社区还不定时派出垃圾分类督导员现场蹲守,引导居民垃圾分类。3月20日傍晚,正是居民倒垃圾的高峰时段,记者在星湖社区的宝裕楼小区见到,垃圾分类督导员钟紫梦身穿志愿者服装,站在垃圾分类亭旁边,观察前来倒垃圾的居民,如果发现分类不对,当场指出并进行重新分类。“经过多次纠正,越来越多的居民增强了分类意识,被纠正的人越来越少。”钟紫梦高兴地对记者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