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洁 林琳
广东正努力成为主要的创新策源地,各级重点实验室是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载体。肇庆在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和电子信息等领域建成了多个实验室,前沿科学技术在此孕育,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为广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贡献肇庆力量。
风华研究院:实现产品从消费级向车规级迭代
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东发布未来电子产业等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随后印发实施的《广东省培育发展未来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35年成为全球未来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高地,为此要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其中,电子元器件的关键核心技术是亟待突破的领域之一。
风华高科是广东省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链链主企业,其组建的新型电子元器件关键材料与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内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自2015年获批以来,该实验室承接了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等20多个项目,分别就电子元器件的关键材料、核心技术和工艺设备进行攻关,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实现了从消费级、工业级到车规级的产品迭代。新一代的高可靠性电容已应用在5G基站、高端通讯和新能源汽车中。特别是车载电子,风华高科正将其打造为新的增长点。
在当前,实验室的责任更重大。《行动计划》指出,当前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多领域、跨学科、群体性突破新态势,多种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版图正加速重构。
记者在实验室内看到,风华工程师正在使用高精度的电子显微镜分析产品的微观缺陷,明确问题所在,找准下一轮的技术攻关方向。
风华高科研究院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授级高工曹秀华博士获邀参加2月18日举行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她感触很深:“坤明书记说到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我们感到科技创新的春天来了。”
曹秀华还表示,随着近年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兴起,中国科创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可以明确把握市场需求,并将科研成果在市场终端进行验证,有力有效推动了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风华研究院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规划了片式电子元器件的中长期研究方向,并积极统筹科研院校和产业链上下游优质资源协同攻关,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接下来,实验室将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为新起点,真正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鸿图精密压铸实验室:将汽车后地板压铸时间缩短至2分钟
热辣滚烫的铝液被注入大型智能化压铸机,原本需要近百个零件集成的新能源汽车后地板,实现了一体化压铸,其制造时长从两三小时缩短到2分钟……从国产首台最大吨位6800吨压铸装备,到全球首台量产的最大吨位12000吨压铸装备,再到目前正在调试的16000吨压铸装备,广东鸿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广东省精密压铸企业重点实验室里诞生了一台台先进装备,为企业大大节省产线投入、工厂占地、人员投入等成本,更让鸿图科技成为汽车高端制造领域轻量化科技的引领者。
该实验室秘书长、教授级高工安肇勇介绍,汽车轻量化和一体化压铸技术的发展历程并非单点技术的突破,其技术难度非常大,需要从材料、装备、压铸、整车等上中下游厂商同步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实现这一系统性技术的突破。而实验室作为平台载体,在高层次人才引进、高精尖设备引进、前沿技术研发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以铝合金材料开发为例,实验室从材料级、试片级、零件级,再到整车级的数千次试验,历时2年才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系列化的高性能免热处理铝合金材料,全面覆盖不同一体化压铸产品的材料需求。
谈及近日举行的全省、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安肇勇认为,会议释放了“科技与产业互促互强”的强烈信号,与鸿图科技的核心战略之一“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不谋而合。接下来,鸿图科技将继续保持与各界合作伙伴密切合作,共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比如与力劲集团共同开发超大型智能压铸单元。也通过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不断探索前沿科技,拓展创新领域,助力产业跨越发展瓶颈,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
肇庆理士实验室:力争负极材料干法制备技术走向车间
广东正将新型储能打造为万亿级的战略性支柱产业。2023年3月印发的《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多项有待提升的技术难题,其中就提及提高硅碳、锂复合负极材料应用水平。
记者了解到,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制备技术具有湿法和干法两种,其中湿法制备技术十分普遍,但存在能源利用效率不高、成本高、环境风险等问题,干法制备技术被认为能有效破解这些问题,但相关技术仍停留在实验室,未能实现量产。
肇庆被定位为珠江口西岸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拥有多家新型储能企业。其中的理士电池的储能电源锂离子电极干法制备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入选2023年度肇庆市重点实验室,并成功获得省重点课题,攻坚电极干法制备技术。
当前,理士积极引进人才,与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行业专家等进行合作,合作机构包括华师大光电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贝特瑞新材料集团,北京国联汽车等,通过有机分工,各机构各自发挥优势,协同配合进行攻关。目前团队人数已达到50多人。
该公司董事长李新向记者表示,将充分运用多年生产积累的制造优势,与科研成果相结合,力争实现负极材料干法制备技术在生产端的应用,实现从“实验室”到“车间”的转变,为全省新型储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