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鼎湖区沙浦镇黄布沙村村民向记者展示家中的自来水。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壮壮 摄
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壮壮 张苑卉
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是重大的民生工程。近年来,肇庆把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摆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实,积极探索推进农村供水“三同五化”工程,推进供水工程“全区一张网、一家企业管”,彻底扭转了多年来“一镇一企、一村一站”的分散供水管水局面。
截至2023年12月,全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8%,规模化比例达到82%,统管人口比例达到93.94%,专业化比例达到97.68%,已建成87宗“千吨万人”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达到289.05万人。农村用水县域统管,部分地区村民也迎来了从用水难、水质差,到用上放心水、幸福水的巨大转变。
从用水难到不愁水
临近中午,高要区新桥镇莫一村村民莫叔干完农活到家,准备清洗一下手上的泥土。他打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地流淌出来。对莫叔来说,随时随地用上自来水是一种别样的幸福。
此前,莫一村的水源来自2公里以外的山上露天坑塘,在用水高峰期及季节性缺水时,停水便成了家常便饭。因为用水这件事,村民也吃了不少苦:“以前干旱的时候都怕没水用,还要到镇上买一桶桶的矿泉水回家,不方便还成本高。”莫叔回忆起以前缺水的日子说。
立足于基本民生保障,高要区通过建设大水厂、整合小水厂的规模化办厂方式,全力保障农村用水稳定。同时,通过大管网,全力提高规模化供水覆盖;通过大联通,全力实现供水城乡一体化格局,通过大管理,全力确保农村供水工程长远受益,取得了良好成效。
截至目前,高要区已建成使用的各级水厂日均供水规模35.9万吨,覆盖农村人口达到67.32万人,覆盖率达到90.1%,全区城镇自来水管网互连互通已达90.5%,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格局。
从水质差到放心水
在鼎湖区沙浦镇黄布沙村,自接通自来水,村民脸上也多出了许多笑容。黄布沙村靠近西江,由于缺少地表水和山泉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该村都是通过抽取西江水,在水塔里沉淀后直接使用,村民的生活深受黄泥水影响。
“以前水很浑浊,还有淤泥味,洗衣服也发黄。”村民冯娥告诉记者,现在的自来水很清澈,很干净。自接上了永安水厂的自来水,村民们用水放心了很多,不用接水后还要等水沉淀再使用。
近年来,鼎湖区通过实施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工程、农村供水“三同五化”工程,现已建成且正在运营使用的农村供水工程共64宗。其中,城区自来水水厂扩网供水工程2处,覆盖农村人口9.3万人,村级小型集中供水工程62宗,覆盖农村人口1.38万人。
各地区供水工程成果斐然
截至去年12月,全市各县(市、区)通过供水“三同五化”工程,农村供水工作取得很大进展。
如四会市,30.38万农村人口实现集中供水全覆盖,2022年水质合格率持续稳定在92%以上。2022年,在广东省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攻坚行动成效评估中,四会被评为优秀等次,同时被评为宣传工作先进县。
再如广宁县,该县将北片供水厂工程作为子项目纳入“碧水—竹海—文旅”EOD项目,成功获批7亿元融资,成为全省首个正式获得金融机构支持的EOD项目,县北片水厂建成后将取代小型供水工程1200多宗,减少全市小型供水工程50%。
此外,封开县、德庆县、怀集县等农村供水工作也得到很大进步,提前完成规模化率、自来水普及率、工程标准化建设率的总体目标任务。
接下来,肇庆将奋力推动肇庆农村供水“三同五化”改造提升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全省农村供水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肇庆新担当新贡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