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董镇村民正在将无核柿晒制成柿饼。西江日报通讯员谢京中摄
西江日报记者 严炯明 通讯员 黄瑛居
近日,封开无核柿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继封开杏花鸡、封开油栗后的封开县第3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封开无核柿已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然而受多重因素影响,市场上知名度较低,种植面积逐步减少。如今,借助国标认证东风,封开无核杮如何走出新的发展路子?记者日前进行走访。
曾盛极一时,一条村年产十万斤
谈起封开无核柿,封开县罗董镇杨池古村村民、71岁的叶桂荣陷入回忆当中。“村中祖祖辈辈都有种柿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前屋后及周边的山上,到处都种有柿子树。”
据了解,封开水柿,又称封开无核水柿,其主要有两个品种,一个是封开无核圆柿,另一个是封开扁形无核水柿。它们具有无核、皮薄、可食用率高、肉质较硬、黄皮橙肉等特征。
无核柿在当地已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主要位于罗董镇的扶塘村、欧村、罗演村、思念村,杏花镇的斑石村、三礼村,长岗镇的马欧村一带。
柿子成熟时节,漫山遍野的柿子树呈现红彤彤一片,与古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当时仅在杨池古村,每年就产杮十万多斤,村民将柿子运到云浮的郁南、都城,经水路卖到了广州等地。叶桂荣说,在上世纪80年代,封开无核柿每斤能卖1到2元,对村民也是一笔不错收入。
柿子的味道也深深留在村民叶奕飞童年的回忆中。“圆柿吃起来脆甜、多汁。”他说。圆柿从树上掉落后,当地人或直接埋在地里,数天后挖出来便可食用,或用生石灰去除其涩味。
扁柿则被切粒或切片进行翻晒,水果起白霜,呈自然甜,密封储藏可达半年多。其中,杨池古村所产的杮子最为著名,成为了封开当时极具代表性的旅游产品之一。叶奕飞说:“我们小时候就守在杮子堆旁边,盼着咬上一口甜如蜜的柿饼。”
面积逐年减少,油栗“盖”了柿子
罗董镇扶塘村村民叶思增调侃道:“如今的柿子树都被油栗‘吃’了。”他曾经种了上百棵柿子树,是当地种植大户,鼎盛时每年产出柿子六七千斤。
2000年前后,由于病虫害、老树退化,不少农民开始淘汰柿子树,改种油栗。叶思增也正是这个时候,将柿子树砍了改种为油栗。“病虫害对柿子树影响太大,一旦患病果实就有黑色斑点,然后掉落地上。”他跟记者讲道。
据了解,封开县现有封开无核柿栽培面积7400多亩,相比高峰时期的8900亩,种植面积减少1500亩。柿子树减少,直接导致产量下降,收购商收购柿子的积极性下降。“他们现在跑完一个镇都收不到几千斤,下次就不愿意再来了。”叶桂荣说。
虽然油栗树单棵产量没有柿子树高,但是凭借种植规模大,市场认可度高以及政府大力推广,油栗销路得到有效保证。“扁柿要加工成柿饼,售价才追得上油栗。”叶思增讲道。此消彼长之下,农户无心种植柿子树,油栗逐步将原本种植柿子树土地“吃”掉。
记者走访罗董镇、长岗镇等村子发现,只能在屋前屋后看到稀稀疏疏的几棵柿子树,部分长在山脚的柿子树,也都被各种植物寄生。“我没怎么打理,如果有结果就自己摘了供家人吃。”村民周观容说。
受访村民担忧,封开无核柿会逐步消失吗?“柿子没了,老一辈制作柿饼技艺可能也会失传。”叶桂荣说。
期盼政策支持让杮再飘香
记者从封开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当地目前产业主打是油栗、麒麟李,针对封开无核柿暂时没有相应规划。而原来杮子的主要产地罗董镇,目前也是全力打造油栗万亩产业园,将油栗打造成一乡一品。“无核柿的病虫害问题首先要得到解决,才能让农民有信心去种植。”罗董镇相关负责人说。
封开无核柿有着深厚的种植基础,如今收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知名度得到提升,如何让封开无核柿产业链提档升级,值得相关部门思考。
对此,罗董镇方面表示,当地正谋划邀请第三方公司开发杨池古村,在开发古村的同时,希望能够发动群众重新种植柿子树,每年秋冬季,让前来古村游玩的游客赏红柿飘香的美景,并将柿饼打造成旅游伴手礼,从而带动乡村振兴。“我们也希望县里针对无核柿有更多指导性政策,让农民重拾种植积极性。”他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