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立足绿色根基 践行绿色理念 共享绿美封开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宜居宜业宜游的绿美封开。

宜居宜业宜游的绿美封开。

文/西江日报记者 李考考 通讯员 彭敏静 黄瑛居

图/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今年以来,封开县各级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把实施“百千万工程”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以“一村千树·绿富乡村”项目建设为抓手,团结带领全县上下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深入开展绿美乡村创建,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封开样板,为绿美乡村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封开经验。

一村千树,绿富乡村进行时

自2022年在望高、安靖两村创新性探索推进的“一村千树”产业项目以来,封开县通过留白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变荒地废地为美化绿地。时下的金装镇望高村,一条平整干净的沥青路直通村内,路旁闲置土地上种满了紫花风铃木,一片生机盎然的绿美景象。

为更好地把科学技术运用到乡村振兴工作中,驻金装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颜才升说,后方单位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给予了坚定支持,战略合作方广东万虹科技有限公司更是前后三次送科技下乡。12月5日,在财政部广东监管局、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驻金装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协调帮扶下,南方电网通用航空服务有限公司、广东万虹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派出无人机团队到广州富泽园艺有限公司的金装镇开祥村登高山“一村千树”苗圃基地首次实施无人机运送上山种植,1.5万株风景树不到半天就运送完毕。这是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继聚焦“百千万工程”、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引入社会资本和苗木专业公司首创“一村千树”产业项目后,支持产业发展的又一积极举措。

广州富泽园艺有限公司总经理翁泽坤介绍,金装镇开祥村登高山是“一村千树”产业研发中心、繁育种苗生产基地。该苗圃基地约130亩,计划种植抚育150万株风景树,近期种植10万余株风景树,为封开县“一村千树绿美乡村”综合产业提供前端的苗木供应。“如果要修建1500多米盘山路公路用大车运送,至少需要投入资金8万元,想不到用无人机运送苗木上山,不仅不用破坏山体,还节约成本,提高种植效率。”翁泽坤感叹道。

封开县“百千万工程”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封开正在制定实施《“一村千树绿富兴村”方案》,全面总结推广“一村千树”经验,年内种植苗木20万棵,争取2025年达到100万棵,同时探索实施树票制度(一树一票、凭票确权、凭票认养、凭票分享收益),计划今年在北部三镇示范带重点村以及全县14个“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全面推广。

贺江碧道画廊。

贺江碧道画廊。

以文赋能,和美乡村建设中

西村村位于封开县河儿口镇西北部,不久前,该村成功入选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村,成为封开建设美丽乡村的一张名片。

这是封开县积极推进广东省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的成绩之一。作为状元故里,西村村强化状元故里印象,打造“状元文化研学基地”,新建“状元文化展示馆”,创新开展10余场状元特色活动,吸引数万人次参观游玩;擦亮净美乡村招牌,建立“公建民营”新模式,以“典型村+四小园”建设为抓手,因地制宜建设了19处的“四小园”,有效盘活闲置地约3200平方米;打造乡村治理样板,建立“乡贤+村两委”模式,积极承办肇庆市“宣卿杯”法治文化书画评选活动,举办法治宣传文艺晚会。

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西村村聚焦文旅活村、兴旺产业、建治双修三大板块,积极探索“产业+文化+旅游”的兴村路径,厚实美丽乡村成色,成功获评广东省“乡村治理典型村”、广东省“民主法治典型村”,西村团支部获评封开县“五四红旗团支部”。

结合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封开县统筹做好村庄布局规划,明确集聚提升、特色保护、撤并改造等类型,推进村庄格局风貌体现乡风乡韵乡愁。集中打造望高古街、古树公园、月牙湾及康体广场、望高文体广场4处惠民地点。“美丽乡村建设修复了古街、新建了公园、铺好了沥青路,老人孩子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我们家也盖起了三层新房子。”脱贫户朱定奎自豪地介绍着村里的变化。村容村貌的变化是最直观的,也能让村民们最先体会到幸福感和获得感。此外,以望高村乡村振兴事迹为原型的短篇电影《一村千树》,在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朱家大院、望高古街等地取景,传承了乡土文化,建立起文化认同感,提升了村里群众的凝聚力。

三镇连片,封开样板打造中

2021年,封开县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美丽乡村重点县建设、“乡村振兴多镇连片先行示范县”的试点地,北部三镇作为全省乡村振兴多镇连片先行示范试点。如今,封开全面推进以南丰、金装、长安三镇为主体的多镇连片乡村振兴示范建设,辐射带动乡村全域全面振兴。

南丰、金装、长安三镇乡村振兴示范带起点位于南丰镇小洞村,终点至长安镇金星村,覆盖30个行政村,总长43公里。根据规划,示范带精品段起点为南丰圩镇,以S266沿线串联南丰镇万寿村、开明村、金楼村,金装镇水石村、安靖村五个行政村,总长10.3公里。

如何将三镇串珠成链,《封开县北部三镇连片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有明确规划:

一是推动基础设施共建共美。整体规划推进三镇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和乡村基础设施水平。

二是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系统规划设计镇域公共服务设施,提高镇域公共服务设施的辐射能力,让北部三镇人民共享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

三是产业发展共建共促。依托三镇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共同推进三镇连片10万亩水稻产业转型升级,共同做强做优杏花鸡产业,共同推动肉牛养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共同推进“一村千树”土地资源利用模式,一体推动“光伏+农业”绿色能源产业布局。

“在《封开县北部三镇连片乡村振兴总体规划》中,南丰镇定位为‘县域副中心、山区城乡融合示范区’,金装镇定位为‘山区三产融合示范区’,长安镇定位为‘田园综合体示范区’。”驻长安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邓建忠表示,根据规划定位,综合地方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工作队最终确定了长安镇“产业经济线”“美丽乡村线”“幸福平安线”等三线发展的乡村振兴发展思路。驻南丰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张长治表示,三镇连片规划推动区域联动连片发展,着力构建以块状经济为主体的县域发展新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新动能。

金装镇望高村生机盎然。

金装镇望高村生机盎然。

宜业宜游,工农旅全面开花

2022年,封开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5%、排名全市第一,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地表水省考及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全年无发生土壤污染环境事件;完成造林与生态修复1.65万亩、国家储备林建设8.46万亩,建设绿化美化乡村10个;贺江碧道画廊获得“2022年广东省林长绿美园”称号。

2023年以来,封开县通过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深化“林长+”治理模式,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空间分区管控体系,优化绿美封开空间布局,提出要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22平方公里,抓好矿山绿色治理,持续优化林分、改善林相1.38万亩,新造林抚育1.33万亩,新建国家储备林3万亩,确保全县林地保有量稳定在312.7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保持75.32%以上。

当下,封开在丰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正大力发展文旅项目,深化文旅融合。2022年贺江碧道画廊共接待游客16.76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1.37亿元,2023年上半年贺江碧道画廊共接待游客17.33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1.41亿元。投资3000万元打造的六角泉森林康养基地,包括建设森林广场、研学基地、森林营地、山泉泳池、五感步道、南药基地、康养疗养区、情人谷、儿童平衡车赛道、儿童欢乐谷、四轮摩托越野等项目,已吸引近80万人次游客前来游玩,旅游收入数百万元,成为封开县新晋的“网红打卡地”。封开县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六角泉森林康养基地正在发展“旅游+研学”项目。此外,封开还积极推动贺江别苑文旅综合体项目签约,以此丰富贺江碧道画廊新业态。

此外,封开正积极培育绿色建材这个发展新动能。该县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产33种,石灰岩、花岗岩、大理石等矿产量大质优,拥有西江“黄金水道”和全市最大的港区,毗邻大湾区广阔的绿色建材消费市场,发展绿色建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一改过去粗犷式的生产方式,鼓励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提升,重点实施数字化、绿色化提升,促进企业生产提效率、降能耗、优品质、减排放,切实做好我县建材行业“碳达峰”工作。同时,强化政策扶持和宣讲,帮助企业熟悉和了解政策,引导企业开展超低排放改造、清洁生产改造。”封开县相关人员介绍,今年以来,封开县推动以华润水泥为主的增资扩产和技术改造项目均进展顺利。

发展绿色建材产业的前路漫漫,封开县保持思路清晰:打造产业园,集中发展。封开县成功引进了以华润水泥、海螺水泥、中能建等一批建材龙头企业,并将生产集中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建设完善产业园区内污水、废气、固废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将生态影响限制在产业园区内,集中处理、科学处理,降低对周围生态的破坏,致力于寻求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公约数”。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深入推进,绿色建材产业未来可期。“我们有信心推动绿色建材和矿产资源进入湾区、服务湾区,为大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贡献力量。”封开县主要负责人表示。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