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大旺公安创新“三延伸”工作法,以“志愿+平安”坚持发展“枫桥经验”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肇庆高新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中西部,是国家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据了解,该区从省属国营农场发展而来,先后接收安置越南归侨、三峡移民、省内石灰岩水库移民等各类群体,集聚800多家工业企业和十几万外来务工人员,形成了人员构成复杂、企业多、流动人口多的明显特点。

民警正在向志愿警察队伍授课。 西江日报通讯员供图

民警正在向志愿警察队伍授课。西江日报通讯员供图

西江日报记者 李考考 通讯员 肇公宣

肇庆高新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中西部,是国家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据了解,该区从省属国营农场发展而来,先后接收安置越南归侨、三峡移民、省内石灰岩水库移民等各类群体,集聚800多家工业企业和十几万外来务工人员,形成了人员构成复杂、企业多、流动人口多的明显特点。

面对错综复杂的治安形势,仅靠该区107名民警维护治安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大旺公安组建了“志愿警察”队伍,并创新探索出“三延伸”工作法,以长效机制护航延伸治理长度,以全心全意为民延伸服务宽度,以践行初心使命延伸责任高度,织密平安网,守护百姓福,擦亮肇庆高新区特色公安工作金名片。2022年,肇庆高新区2个派出所全部被省公安厅评为“五星级派出所”,公安工作满意度全市第一,代管的大旺街道被市评为无毒镇(街),志愿警察队伍获评区域“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志愿警察队伍,顾名思义就是把拥有全职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志愿参与相关警务活动的人员组织起来,是创新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形式,也是延伸治理长度的关键一招。队伍组建以后,大旺公安逐步完善相关工作机制,通过“四实”举措,推进志愿警察队伍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发展。截至今年10月,已组织开展技能培训38次,培训志愿警察1300余人次,并将每年12月16日定为“志愿警察活动日”,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召开志愿警察年度总结座谈会,举行表彰仪式,有效提升志愿警察的参与度、荣誉感、积极性。

志愿警察队伍成立以来,紧盯群众关心和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开展护校安园、防控清查和安全宣传等工作,切实提升志愿服务质量,有效拓展公安力量的服务宽度。结合“护校安园”工作部署,大旺公安安排志愿警察共同参与辖区26所中小学、幼儿园“护校岗”值守工作,排除各类隐患200多个,实现辖区校园周边学生安全事故零发生。同时,志愿警察队伍积极参与防范宣传工作,深入企业、学校、社区等开展反诈宣传272场,派发宣传单张24700余份,引导8400余名群众安装注册“国家反诈中心APP”;到肇庆高新区反诈中心参与反诈预警工作,累计开展电话预警6200余次,有效劝阻群众累计5000余人。在“粤居码”推广期间,志愿警察充分发挥邻里先锋、厂企员工的自身优势,进小区、到企业引导流动人口进行“粤居码”领码登记,至今共登记领码5.6万人,借助群防群治力量,肇庆高新区以全市最少的警力完成“粤居码”登记领码总人数排列全市第三。

志愿警察协助公安机关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实现志愿服务与公安工作的有机结合,既能有效缓解警力不足的难题,又能让志愿警察参与社会治安管理,已经成为肇庆高新区社会治理的一张名片。面对纷繁复杂的社区工作,志愿警察充分发挥基层治安网格员优势,向辖区群众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宣讲,引导家人、邻里做好个人防护,了解辖区群众普遍关心和特别闹心的事情,帮助社区民警将一些小纠纷、小矛盾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避免了“话赶话”怒目相对,甚至大打出手的情形。同时积极协助公安机关收集社情民意、情报信息,累计提供线索120起,化解矛盾纠纷335起,助力大旺公安做到“耳聪目明”。

在严打犯罪方面,志愿警察积极发挥社会治安协管员的作用,勤于发现和清除各种不良信息,敢于发现、预防和制止各种犯罪行为,极大地压缩违法犯罪空间,夯实了平安建设根基。近年来,志愿警察提供各类违法犯罪线索80余条,协助公安机关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03人。在治安防控方面,每天民警带领10名志愿警察按照“必巡点”“必巡线”“必巡区”的分片分区巡逻规划,在重点单位场所、车站、大型商超、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区域开展“驻点、巡线、控面”巡逻工作,形成警群携手、共同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据统计,大旺公安志愿警察参与路面巡逻巡查达650余人次,累计服务时长达900小时;先后组织志愿警察400余人次参加集中清查行动33次,协助清查出租屋2800余间、登记流动人员信息13800余人。

“志愿警察队伍行政成本低、社会反响大、公众评价好,极大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热情,有效缓解警力不足矛盾,搭起警民沟通桥梁,更好地宣传公安各项工作,成为公安机关在群众心中的代言人。”大旺公安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志愿警察队伍是统筹社会资源参与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依靠群众、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开创了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新篇章。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