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四会深入推动绿美建设,绘就山绿水清美丽画卷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四会高度重视绿美生态建设工作,在本地森林禀赋的基础上,坚持“宜改则改、宜抚则抚、宜封则封”原则,政府投资和社会造林相结合,深入开展低产低效林林分改造和林相改善,加强森林抚育和封山育林,调整优化树种结构,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碳汇能力,持续推进森林质量提升行动。

市民登上飞鹅岭森林公园。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市民登上飞鹅岭森林公园。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西江日报记者 陈洁 特约记者 黎蓥莹 通讯员 何钊 邓辉豪

想在四会城市漫步,应该选择哪里?飞鹅岭森林公园是个很好的答案,拾级而上,不仅可以在森林探秘,更可以远眺江水,感受清风拂面,让人心情分外舒畅,这里可谓是展示四会绿美建设的窗口。今年,四会超额完成了年度绿美生态建设任务,为四会再添高质量发展底色。

四会高度重视绿美生态建设工作,在本地森林禀赋的基础上,坚持“宜改则改、宜抚则抚、宜封则封”原则,政府投资和社会造林相结合,深入开展低产低效林林分改造和林相改善,加强森林抚育和封山育林,调整优化树种结构,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碳汇能力,持续推进森林质量提升行动。

完成森林提升工程超2.3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今年以来,四会共完成森林精准提升总任务超2.3万亩,包括林分优化超9500亩,新造林抚育4900亩,完成森林抚育8800亩,已提前按时按质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完成率达108.9%。

飞鹅岭森林公园和广东四会绥江国家湿地公园是四会绿美生态建设的代表项目。四会对两者持续完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开展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科学考察、总体规划编制,科学划定保护范围、明确保护对象和建设目标。飞鹅岭森林公园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今年以来,该公园已完成林分优化852亩、森林抚育742亩,完成森林步道建设1.8公里,入口广场停车场已动工建设。与此同时,绥江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修复已完成方案编制等前期工作。

山与水相连,得以饱览奇山秀水是一大快事。四会通过实施绿色通道品质提升行动,大力实施林网、水网、路网“三网”同建工程,提升带状生态空间绿化美化水平,重点打造森林步道建设。2023年已完成新建森林步道6.7公里,除飞鹅岭森林公园外,贞山街道独岗村完成森林步道2.05公里,陶塘村委会完成森林步道2.4公里,实现绿色通道空间有效贯通,让四会绘就“林相接、水相连、路相通”融合发展优美画卷。

绿美行动离不开城乡共建。四会结合城市更新工作,引领城镇村一体化绿化建设,大力开展机关、厂区、校园、社区、庭院绿化,持续提升山边、水边、路边、镇村边、景区边等“五边”绿化美化品质,提升绿美人居环境。当前,四会已组织贞山街道申报广东省森林城镇;组织江谷镇冼田村、贞山街道白龙村、石狗镇石桥村、石狗镇程村村、黄田镇西岸村、迳口镇上观村6个村庄完成森林乡村创建工作。

生态文明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里,四会强化历史文化传承,积极加强古树名木管理,深入开展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科学开展抢救复壮,并健全管理机制,按照“一树一档”要求,完善1027株古树名木图文档案和电子信息数据库,落实动态管理。同时,结合林长制工作,组织镇街加强古树巡查巡护和复壮工作,已完成复壮40株,其中,罗源镇石寨村委会石寨村完成古树公园建设,该村人面子古树群成功入选全国最美100个古树群名单。

工作的成效离不开四会上下的支持。今年以来,四会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义务植树活动,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积极参与,鼓励市民群众通过认种认养、捐资代植代养、冠名养护等方式参与绿化建设。2023年以来,四会参加义务植树人数30.85万人次,种植各类苗木91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6.17%,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启动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当前,四会已启动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四会将结合城市更新,通过拆违建绿、留白增绿、见缝插绿、立体植绿等方式增加城市绿地,大力开展机关、厂区、校园、社区等绿化,提升体育公园、文化公园、社区公园等各类公园绿化品质,建设街心公园、口袋公园等小微绿地,高效推进城市增彩补绿,充分发挥绿色空间的生态、景观、游憩和服务功能,均衡绿地系统布局,优化城市绿地空间,构筑与城市结构相契合的绿地格局,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全域创建县级国家森林城市。争取到2027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完成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到2035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7%以上。

实施绿美六大行动,分阶段推动绿美四会建设

为科学指导接下来的工作,四会今年正式印发实施《绿美四会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5年)》,通过发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坚持群众路线,持之以恒推进绿美四会生态建设,分为近期(2023—2027年)和远期(2028—2035年)两阶段实施相关行动。具体包括六个方面任务:

一是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深入开展林分优化提升和林相改善,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碳汇能力。具体包括完成林分优化提升10.75万亩,将林分优化和省考核要求的高质量水源林建设、松材线虫病防治和油茶种植任务结合起来,对适宜造林绿化空间进行人工造林,对低质低效及受松材线虫病危害的松树林、低质低效桉树林、其它低质低效林、自然保护地内分布不合理的林分等进行优化提升,对有培育潜力的阔叶幼林进行封山育林,优化提升林分质量;

完成森林抚育提升14.19万亩。对立地条件较好,乡土阔叶树或杉木总体生长状况尚好的中幼林,采取修枝、割灌除草、抚育伐、施肥、补植等措施,促进林分生长,培育大径材林。对低产油茶林和低产毛竹林进行抚育,培育高产油茶林和竹林;

完成国家储备林建设任务20万亩。因地制宜选择集中连片的低质低效纯松林、纯桉林进行改造提升,高标准建设一批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基地,重点在交通干道、主要河流沿线打造森林景观示范带。通过造林、现有林改培、现有林提质培育等措施,营造和培育大径级用材林和珍贵树种用材林,优化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2023—2027年,完成国家储备林建设7万亩2028—2035年,完成国家储备林建设13万亩;

四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根据自然地理单元,开展区域系统改造提升,采取人工促进更新方式分类施策;多做加法少做减法,严格控制砍伐;结合国家、省考核要求,任务细化分解至各镇(街道)。

二是实施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坚持“规划建绿”“见缝插绿”“拆围见绿”多措并举,以“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城乡三级绿化美化示范体系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城乡一体绿美人居环境。完成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建设森林城镇8个,森林乡村45个,实现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7%以上,村庄绿化覆盖率稳定在33%以上。

三是实施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构建以自然保护地和植物园为引领的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体系,有效保护生态系统原真性和植物种质资源。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建成自然保护地体系,完成自然保护地内桉树林分改造。探索建成广东(四会)植物园,打造成为集物种保育、资源发掘、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憩于一体,具有极高景观效果的粤港澳大湾区特色植物园。建设1个示范性自然保护地和1个自然教育基地。推动自然保护地的生态质量不断提升,生态旅游产品不断丰富,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工作走在肇庆市前列。

四是实施绿色通道品质提升行动。大力实施林网、水网、路网“三网”同建工程,提升带状生态空间绿化美化水平,实现绿色通道空间有效贯通。完成森林步道建设40公里,优化提升绿道、碧道、古驿道及其他水系岸线绿化景观带127公里,优化提升四会高速公路及国省道沿线森林景观130公里,实现绿色通道连通率达90%以上。

五是实施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健全古树名木管理机制,加强日常巡查及监督检查,科学开展抢救复壮,强化历史文化传承,提高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水平。以一二级古树及名木为优先复壮对象,分批完成古树名木抢救复壮492株。结合绿美古树乡村建设工作,建设古树公园30个。

六是实施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发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党政机关、群团组织等示范带动作用,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最广泛地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爱绿植绿护绿活动,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绿化氛围。完成主题林建设13片,“互联网+义务植树”项目建设1个。通过全民行动,建设一批“机关林”“企业林”“巾帼林”“青年林”“学生林”等主题林。邀请社会杰出人才和社会形象好、认同度高的公众人物共同参与爱绿植绿活动,带动和号召全社会参与植树,扩大社会影响力。

以人民为中心,科学绿化

根据实施方案(2023—2035年),四会将实现林地保有量稳定在93.2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保持在56.6%以上,森林蓄积从311.6万立方米提升到374万立方米,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从31万亩增加至39万亩,初步建成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推动全面构建绿美四会生态格局。

四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推动绿美行动的过程中,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加高质量林业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推动绿美生态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促进乡村振兴,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实现生态保护与惠民利民共赢。坚持求真务实、科学绿化,立足县情、镇情、村情、林情,坚持适地适树原则,提倡使用乡土树种为主,科学生态节俭推进城乡绿化,杜绝违背生态规律、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将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规划、建设、管理环节,高标准、全方位谋划推进绿美四会生态建设,注重整体与局部相协调、保护与发展相统一,不搞“一刀切”。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飞鹅岭森林公园。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飞鹅岭森林公园。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