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陈明红 苏燕君 特约记者 莫学松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今年以来,肇庆积极推动文化振兴,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乡村群众文化活动,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愈发丰富多彩,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硬支撑”,助力推进“百千万工程”。
农民夜校成为致富“充电站”
11月2日,随着夜幕降临,鼎湖区莲花镇“农民夜校”在布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准时开讲,30多名农民正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水产科学养殖知识课程。
为进一步推进“百千万工程”,打通农民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莲花镇组建了农民夜校,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有针对性地设置授课内容,科学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在村民家门口搭建起学习交流的平台,着力培育有思想、有文化、懂技术的新时代农民。
无独有偶,今年以来,德庆县深化农民夜校党建品牌推出“一月一专题”农民夜校周二课堂活动,175所夜校根据农时农事活动开设一系列实用知识课堂,提升农民群众技能水平。
据悉,德庆整合县、镇、村三级资源,集结优良师资队伍,邀请了来自党建、农业、电商、教育等领域的上百名专业讲师、本地种植能手和农业大户,围绕理论政策、普法教育、实用技术、文化生活、文明乡风等方面内容,以农民夜校为主阵地开展针对性培训,切实帮助农民掌握党的好政策和农业新技术,参训农民超2500人次。
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里的农民夜校,让原本寂静的小村庄热闹了起来,充分激活了乡村文化“造血能力”,弥补了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也补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技术短板。
惠民演出为民送出“文化大餐”
“听说有文艺演出,我一大早就来了,就想着来早点能占个好位置!”日前,“砚都银龄文艺志愿服务队”走进高要区新桥镇赤坎村委会塘边村,为村民带来折子戏《蝶舞仙韵》、粤曲演唱《荔枝颂》、粤曲对唱《花田错会》等精彩节目,演员们深厚的唱功和惟妙惟肖的表演让观众大呼过瘾,欢笑声、鼓掌声此起彼伏。
在实施文化惠民过程中,肇庆有机融入非遗保护和传承,利用文艺轻骑兵、文化志愿服务队等力量,创作编排文艺节目,把“文化大餐”推送到农村百姓家门口,为老百姓带来精神上的盛宴。
肇庆市粤剧团今年以来开展300多场戏曲进乡村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粤剧影响力;广宁深挖本土特色非遗资源,广泛开展“宣讲+非遗文化”特色宣讲活动,在弘扬传承本土优秀非遗文化的同时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百姓家门口;封开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理论+采茶戏”文艺演出形式,向基层群众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让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
文艺场馆充盈农村“精神粮仓”
乡村发展,既要塑形,又要铸魂。肇庆各乡村不断完善自身硬件建设,打造了一个个内涵与“颜值”兼具、乡土气息浓郁的公共文化空间。
9月初,鼎湖区凤凰镇同古美术馆揭牌并举行首场展览——云天藏韵·莫肇生藏区写生作品展,这是肇庆市首家公益性乡村美术馆。坐落于深山溪水旁的同古美术馆,通过举办作品展、美术写生、研学、学术交流等活动,用艺术赋能乡村、服务乡村群众,无形中激发了村民的艺术热情。
封开县大洲镇堪头村农家书屋常态开展全民阅读、文化交流、技能培训等活动,成为乡村振兴的“加油站”,传播先进文化的“助推器”,群众学文化、长技能、强本领的“黄金屋”;广宁里仁村竹韵书画院积极链接省级文化资源,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书画培训、赏析等文化活动,提高乡村书画爱好者欣赏和创作水平……一座座镶嵌在乡间的文艺场馆,悄然提升了肇庆乡村的文化气质,也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文化铸魂,行稳致远。把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既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涵养了文明乡风,塑造着乡村的文明新风貌,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更加有滋有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