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新
近日,我市经济工作“三季报”出炉。数据显示,我市今年前三季度大部分经济指标呈现回升向好态势,释放出经济运行承压下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积极信号。
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44.26亿元,同比增长3.1%,增幅比上半年有所提升;工业生产企稳回升,高技术制造业增长28.9%,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0.2%、70.4%;投资态势逐步向好,交通、水利、能源、工业、制造业等领域投资均实现正增长,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7%、比上半年提高10.2%,市重点项目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89.5%、超过时间进度;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4.6%……充分说明我市实体经济正在加快恢复向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我市正面临全球经济下行期、新旧动能转换期、支柱产业接替期等“多期叠加”的困难挑战,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整体不如预期,离年度目标、离兄弟城市、离人民所盼还有差距,推动经济向好向快发展尤为紧迫。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传世的词句,今天仍然映照现实。今年只剩下2个月时间,抓好今年经济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但更有信心、有基础、有潜力。
我们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分析和看待当前经济形势,不必在乎一时一刻的落后,誓要抢抓一毫一厘的追赶,拿出逢山开路的劲头,以“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紧迫感,以“决战决胜、敢打必胜”的信心,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斗志,千方百计稳经济、抓项目、促发展,付出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全力以赴巩固拓展经济向好向快的势头。
推动经济向好向快,必须拿出大抓产业建设的干劲。产业是地方经济的“命脉”、发展的“脊梁”,产业强则经济强。当前,我市正处于支柱产业接替期,旧的产业已难以支撑发展,新的产业尚未形成支柱,新旧动能转换的力度与速度需要进一步提升。我们要持之以恒推进产业强市建设,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让产业真正挺起经济发展的“脊梁”。要扩增量,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永恒的主旋律常抓不懈,坚持“3个三分之一”工作法,持续开展以商引商、驻点招商、联合招商,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要优存量,把增资扩产作为最好的招商引资,推动现有产业在我市加大投资,从内部挖掘增长潜力。要提质量,推动传统产业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让旧产业焕发新活力。
推动经济向好向快,必须拿出加快项目建设的拼劲。项目是筑起经济社会发展“万里长城”的一块块砖头,是稳经济稳投资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市产业项目招商落地取得显著成效,促成了一批又一批项目落地建设,但项目从落地建设到达产达效需要一个周期,目前很多项目建设成果尚未体现在经济发展成效上。只要坚持,终有回报。我们要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抢抓四季度项目建设黄金期,纵深推进制造业项目建设“大会战”,兼顾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到项目建设一线去办公、去督导、去解决问题,推动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推动建设进度赶上时间进度,推动年度目标加快完成,持续筑牢投资基本盘。
推动经济向好向快,必须拿出稳消费稳外贸的韧劲。消费和外贸作为经济增长的两大重要拉动力,是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今年以来,我市通过举办各种文旅消费活动,促进消费市场持续回暖,中秋国庆期间全市旅游收入同比增长82%;同时,通过大力稳外贸,推动进出口总额降幅进一步收窄。因此,我们要把握消费持续向好势头,结合岁末年初重大节庆节点,持续实施“旺市行动”,源源不断推出文娱体消费活动,让城市“烟火气”更浓更足,持续释放消费新活力。同时,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建强用好外贸平台,以稳的姿态促进外贸稳的提升。
推动经济向好向快,必须拿出壮大县域经济的闯劲。县域经济是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县域强则市域强。今年以来,全市各县(市、区)积极落实“百千万工程”,在壮大县域经济上你追我赶、赛龙夺锦,部分地区经济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但各地经济发展参差不齐、整体不强的情况仍未根本改变。各县(市、区)应当结合落实“百千万工程”,强化“主抓到县、由县主抓”导向,扭住县域经济这个“牛鼻子”,大力实施县域经济创先进位消薄行动,抓好本地特色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全力完成本地经济发展年度目标,努力以一域出彩为全局添彩!
征途在星辰大海,潮涌于壮阔天地。当前,我们正奋力奔跑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进入“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紧要关头。只要我们拿出最强的信心,采取最实的举措,付出最大的努力,我们必定能够跑出加速度、跑出高质量,实践也必定给予我们最好的回馈、最好的结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