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包公“和解文化”显实效,29年矛盾纠纷得善了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西江日报记者 李考考 通讯员 吴宇玲

“这宗矛盾纠纷前前后后29年,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调解。现在运用包公‘和解文化’理念,终于调解成功了。”看着当事人远去的背影和桌面的和解协议,怀集县司法局凤岗司法所调解员如释重负。

这宗矛盾为何能持续29年呢?

上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困难,李海(化名)与李志华(化名)堂叔侄一起盖了间土木结构的房屋共同居住,后来两人都分别成家立室且婚育有子女。李海提出将原有的房子按照2比1划分,但李志华的妻子不同意此方案,双方遂产生纠纷。

20多年来,这宗矛盾纠纷都没能得到妥善解决。期间,李志华及其妻子到所在的凤岗镇维稳中心申请调处,也曾向怀集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然而因为证据不足、要求补偿数额过高,此纠纷一直无法化解。李志华的妻子还多次到怀集县法院、信访局等部门闹访,也多次到市、省上访,成为一名“人见人愁”的老信访户。

为化解这一纠纷,自2018年开始,凤岗司法所和村级调解员便重点找李志华的两个儿子做思想工作,但由于他们均外出务工,返乡协商机会少,并且同意其母亲的观点,认为该房屋应当平分,调解效果不尽如人意。

今年以来,肇庆市把包公“和解文化”元素融入人民调解实践中,推动包公“和解文化”传统精髓与新时代人民调解工作融合发展,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方法手段。凤岗司法所和村级调解员积极运用包公“和解文化”中“以和为贵”理念,终于做通李志华两个儿子的思想工作。

在瞄准矛盾焦点、精准对接源头后,凤岗司法所运用包公“和解文化”中“致力中和”理念,多次分别召集双方进行调解。通过传承包公“和解文化”中公平、公正、公开的精神内核,效仿开堂审理,持中秉正推行阳光调解,确保调解过程公开透明、调解结果公平公正。双方当事人对此调解方式表示认可。

随后,凤岗司法所和村级调解员运用包公“和解文化”中“和而不同”理念,从法、理、情方面入手,积极寻求双方利益平衡点,以“调解+普法”的方式在调解过程中跟双方分析利弊,求同存异寻求双方利益最大公约数,成功化解了双方积怨已久的心结,当事人均对调解结果表示满意。

经过凤岗司法所多次耐心细致的调解,双方终于达成和解协议:李志华一方通过置换土地方式使李海将原有的房屋让步给李志华儿子建房。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