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江日报记者 吴映霖 特约记者 黎蓥莹
图/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酷暑当下,四会县城宽阔的道路上车水马龙,街道商铺林立人流如织,各工业园区企业忙于建设生产;深入乡镇,特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群众生活红火;乡村文体广场上正上演着激情十足的“村BA”赛事,观赛群众欢声一片……从四会城区到乡镇,正如这火热的盛夏,每一处都迸发着发展的活力。
四会,正奋力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跑出“新速度”“加速度”。
今年初,全省启动“百千万工程”以来,在省、市部署下,四会立足实际、积极谋划、狠抓落实,坚持以“走在前列”总目标统领四会一切工作,围绕当好肇庆市推进新型工业化主力军、加快建设成为肇庆市域副中心城市的“两个定位”,锚定“晋位百强榜、建设千亿县、争当省示范”三大目标,全面打响产业提升、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服务优化“四大会战”,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四会新担当新贡献。
四会市全力推进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扩容增效、转型升级。图为大沙、富溪片区。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提质扩容,打响产业提升“大会战”
7月中,四会先后与时代中易、协鑫集团签约,计划建设储能及锂电池仓储综合利用项目和首期十万吨新型深共晶电解液项目,为发展绿色能源、新能源产业再添新动能。与此同时,位于大沙的丽岛新材料,其增资扩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预计8月将建成试产……
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四会始终坚持制造业当家,深入实施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五大提升行动”,做大做强“主导+特色”产业,迅速壮大铜铝深加工优势产业,持续提升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加快布局绿色新能源、新型储能产业,做精做优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特色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创新产品种类。上半年,“主导+特色”产业集群完成总产值361.66亿元,同比增长2.89%,占规上工业总产值达83%。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47.4亿元,同比增长9.8%,占“主导+特色”产业产值比重从2022年的3.7%提升至13.1%。
良鸟择木而栖。四会坚持园区为母,积极打造肇庆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优化“1+4+N”园区格局,加快园区平台扩容增效,努力为产业壮大提供更好滋养、让更多企业选择四会、扎根四会。目前,四会已完成大型产业集聚区肇庆市管起步区(大沙、富溪片区)征地超1.34万亩,还不断强化与增城区沟通对接共建园区,加快推进精细化工园三期扩园工作,制定南江工业园转型升级方案,实现上半年四大园区创税约3.27亿元、增长210%。
工业稳则经济稳。四会将当好肇庆推进新型工业化主力军,坚持产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加快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持续推动“主导+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推进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推动四大主导园区扩容增效、转型升级,积极打造特色制造业园区。全面掀起“大招商、招大商”新热潮,力争全年新引进制造业项目计划投资总额125亿元以上。
丽岛新材料增资扩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预计8月将建成试产。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城乡融合,打响协调发展“大会战”
面对各镇(街道)发展基础与条件各不相同、缺乏有影响力的经济强镇等挑战,四会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根据各镇(街道)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按照“43223”(4个城区街道、3个中心镇、2个工业类专业镇、2个农业类专业镇、3个特色镇)镇域分类,推动“城区强中心、乡镇强功能”建设,以差异化发展为主线绘就四会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
东城街道的各大玉器卖场,昼夜灯火通明,玉器宝石精致夺目,场内买卖、参观的人流如织;集山、水、古塔、寺庙之景的贞山旅游度假区,常聚各方市民游客,享山水之景、感人文风情;大沙、江谷、地豆大力发展中心镇商贸经济,提升辐射周边镇村的能力,其中大沙镇加快建设成为千亿级产业新城和全省镇域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龙甫、下茆等镇产业日渐集聚,工业发展蒸蒸日上;盛产柑桔的黄田镇、培育特色兰花的石狗镇,农业越做越旺,名声越来响,省级专业镇金招牌也愈发闪亮;罗源绿美森林小镇、迳口环保低碳特色镇、威整生态特色文旅名镇,各镇发展特色鲜明……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镇域发展蓝图,正在四会铺开并逐渐成为发展实景。
接下来,四会将持续增强作为肇庆市域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坚持城区“拥江、东进、南拓、西优、北连、中心提质”发展路径,向东推动四会-高新区组团发展、高效衔接,打造产城融合制造新城;向南加快贞山新城建设,完善城市功能设施,构建绥江“一河两岸”城市发展格局;向西优化科教、产业、专业市场等城市资源配置,提升片区发展新活力;向北加快连接下茆镇、龙甫镇中心,实现产城融合发展;老城区实施城市更新和功能完善行动,强化商贸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全力推进美丽圩镇建设,推动形成形态各异、风貌独特的美丽圩镇发展格局,做实乡镇节点,建设完善的服务圈、兴旺的商业圈、便捷的生活圈。
盛产柑桔的黄田镇、培育特色兰花的石狗镇,农业越做越旺,名声越来响。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三农”优先,打响乡村振兴“大会战”
今年上半年,四会农业产业化发展成绩显著,新引进农业产业项目17个,总投资额16亿元;与7家预制菜企业签约推进茶油鸡预制菜发展;开展“春耕行动”项目集中签约。同时,四会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充分发挥“红美行动”示范带动作用;四会古邑绥江碧道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亮点纷呈;“四好农村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乡村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在肇庆全市率先举办“村BA”赛事。
如何以乡村振兴赋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四会的答案是坚持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乡村建设行动实现“双提升”。
一方面,四会坚持做好“土特产”文章。用好“土”字资源,立足道路通、良田肥、花果香、鱼虾美等优势,加强种养技术培训和种苗培育,打造“田头直播集市”,推动优质农作物实现产销大幅增长,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树立“特”字品牌,开展特色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打造更多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持续唱响“父爱如兰”品牌,提升四会兰花在全国知名度和影响力。强化“产”字效应,坚持以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打造“一县多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另一方面,四会持续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加强乡村布局、村庄建设、农房风貌等规划,持续推进存量农房微改造,加强特色民居、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塑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岭南乡村风貌。扎实推进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以“红美行动”为示范,创新性打造“四小园”生态板块,强化村庄道路、供水、供电、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部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深入推进四会古邑绥江碧道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坚持以点带面、连线成片,加快黄田服务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标杆。
大沙镇加快建设成为千亿级产业新城和全省镇域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软硬”同抓,打响服务优化“大会战”
省道260、263线改建工程、城区至下茆公路、四会与高新区组团发展路网建设工程等重点交通项目加快推进;5个集中式光伏项目完成年内投资14.48亿元;281个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885座5G基站相继建成。一个个基础设施项目的有序推进和快速建成,体现的是四会聚焦高品质现代化城市建设,完善“硬设施”的有力举措,改善提升的是市民群众在四会生活的实际体验感。
与此同时,四会聚焦教育、医疗、就业、生态等“软环境”,不断优化市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四会中学高新校区将于今年9月建成开学,将为本地增添义务教育学位及幼儿园学位,缓解学位紧张问题;肇庆市中心人民医院(新院区)投入使用,满足市民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48条安商行动措施的出台,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提升四会营商环境;举办大型现场招聘会4场、网络招聘会3场、劳务对接活动6场、乡镇专场招聘活动2场,参加企业486家,提供就业岗位14000多个。
此外,四会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绿美四会生态建设“六大行动”,抓好平安四会建设重点治理地区整治工作,多措并举推动营造良好的生活、生态环境。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公共服务是关乎民生、连接民心的大事。接下来,四会将聚焦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交通、供水、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基础设施“硬环境”;稳步加强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基本社会保障和基本民生保障,不断优化公共服务“软环境”,加快构建均衡可及、优质高效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
谋定而后动,笃行以致远。锚定“1234”工作思路,四会将加压奋进,在新征程中展现四会新担当新作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