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会迳口镇大洼村的下寮河迎头段,原来杂草丛生,淤塞严重。受访单位供图

今年2月中旬,经过清淤后,如今水流畅通无阻,为农业及时灌溉作出了贡献。受访单位供图
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通讯员 邵雪云
阳春三月,四会市水务清淤工作站奏响了春耕的序曲。近日,在四会市龙甫镇龙头坑河道,清淤挖掘机正铆足马力,挥动巨臂,所到之处,河道内杂草和淤泥被清除,春耕的河水奔向广袤的田野,畅通无阻。
“自从成立了清淤站,辖区河道的‘肠梗塞’变成了‘通顺快’。”四会市水务清淤工作站负责人林广斌告诉记者,在河道“通顺快”的背后,是四会市水利局以绿色发展为工作要义,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农村清淤工作模式,总结出的河道清淤“四会经验”,获得了省水利厅的表扬和推广,还成为周边县(市、区)学习的榜样。
四会辖区水网密布、水利工程种类繁多。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由于各种原因,农村水利设施普遍存在“有人用、没人管”的现象,日积月累,导致水利设施淤积问题严重,甚至出现旱时水灌不进、涝时水排不出的情况,农业生产、人居环境等受到极大影响。
为治理河湖水系淤积堵塞问题,打造人民宜居向往的美丽河湖生态,2017年,四会成立了水务清淤工作站(以下简称“清淤站”),由财政拨款,购进一批挖掘机、浮箱、运输车、作业船等,全面负责辖区河道、溪流、排灌渠道的清淤整治工作,实现“有人管”“有钱管”。
经过6年多的实践,四会水利部门总结出了“五字诀”,即“省、快、活、准、治”,快速有效地推进河段清淤,做法获得省水利厅的表扬和推广。
“我们先在‘省’上下功夫。”四会水利局副局长张浩提到,自清淤站成立以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约2606.38万元。其中清淤运作经费约1771.6万元,多年综合清淤单价约2.36万元/公里,清淤费用比采用招投标方式开展河道清淤整治工作,大幅节省了财政资金。
“其次是‘快’。”张浩介绍,按照工作流程,从提出申请到进场施工最快只需2天。如果采取工程建设程序实施清淤工程,须经过设计、立项、选定施工单位等程序,则要3至4个月才能动工建设,大大提高了清淤工作速度。
再者是“活”。清淤站是四会市水利局的下属机构,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站内人员、机械设备和工作时间进行灵活安排,工作方式机动灵活、可操作性强、工作效率高,不但有效解决水利设施淤塞问题,还可以在抗洪抢险、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准”,即从接到清淤申请到开始工作,清淤站积极与渠道所属村委会、镇街协调沟通,精确定位淤积渠道,确保准时完成清淤工作,解决原本清淤工作存在的“定点难”“进度慢”等问题。
此外,在清淤工作中,清淤站开创了新型清淤治理流程,同时多管齐下,联动排渠所属地部门,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治理理念,推进四会市河道管护工作常态化。
四会市水务清淤工作站自成立以来,先后对辖区723条排灌渠道进行全面清淤疏浚,清淤总长度1134.47公里,清障面积941.34万平方米,清运淤泥744.40万立方米,基本实现四会辖区清淤工作全覆盖,河道、溪流、排灌渠等水体的水质、生态环境、坡岸规整度、防洪排涝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