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四会:一体推进“强县促镇带村” 打造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县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城市新地标——四会市体育中心。 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城市新地标——四会市体育中心。 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西江日报记者 吴映霖 特约记者 黎洪锋

产业热土上,钢筋水泥夯基垒土,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内部产线机械轰鸣,奏响新一年发展乐章;镇村田地里农机往来、春耕繁忙,农户用勤劳的双手播种希望,遥盼新一年的丰收;城镇道路越发完善畅通、环境宜居宜游宜业,乡村面貌整洁村民欢声笑语,新一年的城乡建设一步步扎实推进……正值好春光,四会正处处勃发新气象。

当前,根据省委和肇庆市委的部署,四会正加快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来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四会提出,将一体化推进“强县促镇带村”,统筹考虑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推动城乡区域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稳步提升城市品质和镇村配套服务功能,加快实现县域高质量发展。

四会织密“内畅外联”综合交通路网,图为马房特大桥。 西江日报记者 吴勇强 摄

四会织密“内畅外联”综合交通路网,图为马房特 大桥。 西江日报记者 吴勇强 摄

增强县城综合承载力影响力,建设肇庆市域副中心城市

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首先是推进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力。四会提出,要抓住用好“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平台建设的历史机遇,全面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度参与广州都市圈建设,打造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重要节点城市。

四会将进一步增强县城综合承载力和影响力,深入实施县域高质量发展工程和“融湾行动”,坚持城区“拥江”“向东”发展,按照中等城市的标准规划建设,强化四会—高新区组团发展、四会—三水区联动发展,全力建设大湾区产城融合制造新城,提升市域副中心辐射周边县区的能力。东城街道发挥东进主阵地作用,引领带动产城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贞山街道加快推动新城建设,高标准谋划体育中心片区开发建设,贞山旅游度假区创建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打造岭南文化康养胜地;城中街道稳步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促进老城区焕发新风貌。织密“内畅外联”综合交通路网,加快推动省道263、260线改线工程等交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创新大道、工业大道等市政道路年内建成通车,加快推进二广高速龙甫互通、广沙大道(跨绥江特大桥)等一批交通项目建设。持续壮大玉器产业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加快推动玉器文化特色小镇、玉文化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培育以玉器电商直播为主的“互联网+”新经济业态,不断激发玉器文化传承和创新活力,倾力打造“中国玉器之都”。

四会还将不断强化公共服务配套,增强现代化城市功能。持续发展高水平教育。加快九龙湾小学、四会中学高新校区等项目建设,做好东城街道、贞山街道等新规划学校的建设工作,确保四会中学高新校区今年9月建成开学,力争三年内新建或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8所,新增学位12730个。巩固提升学前教育“5080”建设成果,今年建成荔枝湾幼儿园,做好乡镇幼儿园回收转制工作,完成全四会公办幼儿园升级改造,到2025年将新建公办幼儿园9所、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所,新增幼儿园学位3720个,能基本解决公办学前教育学位不足问题。持续提升卫生医疗水平。加快推进四会市人民医院新院新一期、四会中医院升级改造、妇幼保健院异地新建等项目建设,预计未来三年新增床位300个,三大医院项目计划五年后投入使用,新增床位约900个。支持四会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医院,谋划推动肇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建设。持续优化城市建设和管理。推动智慧停车项目年内投入使用,未来三年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3个。常态化推进文明城市创建,让城市更有颜值更有温度。

同时,四会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一步发挥城镇的人口集聚红利。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夯实县城产业基础、促进居民就地就近就业和持续增收,出台针对性措施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县城流动聚集,吸引全国玉器从业人员、本地农村户籍人口向县城集聚,未来三年、五年城镇化率提高到66%、68.5%。

四会绥江碧道夜色(独岗桥至飞鹅岭段)。 西江日报记者 刘春林 摄

四会绥江碧道夜色(独岗桥至飞鹅岭段)。 西江日报记者 刘春林 摄

坚持示范带动、分类施策,实施“1225强镇工程”

乡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是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必不可少的节点与纽带。四会突出县域、镇域经济“双轮驱动”,灵活运用各镇街个性化特点,坚持分类探索发展镇域经济,大力实施“1225强镇工程”,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

着力推动大沙全国千强镇争先进位,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融合高质量发展试点改革,建设成为全省“百千万工程”镇域示范样板,打造产业活力强劲、城镇品质高端的城乡融合先行区;建大建强龙甫、下茆2个工业重镇,聚力建设高品质城镇,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结构,打造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四会特色产业集聚地;建专建精石狗、黄田2个专业镇,打造农文旅融合的石狗兰花专业镇和绿富同兴的黄田沙糖桔专业镇;建特建优江谷、地豆、威整、迳口、罗源5个特色农业镇,坚持面上全面保护、点上高效开发,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农业特色产业,打造沿绥江乡村振兴示范带和北部生态农旅体验片。

石狗镇启动2023年兰花旅游文化节,为市民群众提供兰花主题科普、游玩活动,并同步集中签约、动工4个兰花产业项目,推动本地兰花产业农文旅融合发展;大沙镇着力推动工业产业发展的同时,因地制宜引入数字化养殖技术和高值水产品类,推动本地渔业产业发展,塑造“大沙渔”品牌,实现“从有到优”并走上了品牌化、标准化的快速发展道路……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这个满是希望的春日里,四会各镇也正以此为契机,奔赴在各展所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差异化发展赛道上。

强化农业产业链,做强做精做优乡村细胞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四会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一县多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强化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持续增强乡村发展动能,将高质量发展的乡村细胞做强做精做优,力争全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超10万元。同时,深入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以四会古邑绥江碧道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沿线乡村休闲、生态旅游、精品民宿等新业态,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标杆。

围绕打造“一村一品”目标,近年来,四会各镇村因地制宜,不断涌现花卉、水产、南药、果蔬等各类特色农业产业项目,并依托“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当地村民增收。罗源镇基于各村特色,早在不同村落发展起土特产,如古树成群的石寨村有仁面果,洞心村种起了“中华竹稻”,罗源村引进了泰国朝天椒等等;而在地豆镇,今年该镇根据其地名由来,在塔崀村种下具有当地特色历史基础的百亩花生,计划打出客家文化土特产牌。

用废旧红砖铺成了路、砌成了墙,还在村里装上了路灯,建起了小公园,让村落环境更美、氛围更佳,大沙镇2022年启动的“红美行动”,人居环境改善提升效果十分显著。当前,该镇还作为四会乡村治理工作试点,推进清单制、积分制,进一步为各镇村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作先行示范。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四会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抓好农村“厕所革命”、农村村内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以“红美行动”为示范,用美学思维建设美丽乡村,建好用好“四小园”,推进存量农房微改造,实现镇村同建同治同美,并力争到2025年,实现全部村庄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2个以上。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