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伍欣琦
前段时间,哈尔滨一6岁男孩被母亲带入女厕事件,再次引发网友对推广第三卫生间等设施的热议。目前肇庆城区大部分景区、医院、商超、环卫公厕等都设立有第三卫生间,但由于市民意识不强、认识不高,以及相关宣传不够,第三卫生间利用率普遍不高。(2月21日《西江日报》)
近年来,肇庆在推进“厕所革命”和常态化文明创建工作中,把第三卫生间的建设纳入持续提升公共卫生间环境和服务重要内容。第三卫生间早已成为不少公共场所的“标配”。然而实际中,第三卫生间存在使用率不高甚至“无人问津”的情况,未能发挥预期效果,如厕尴尬情况仍时有发生,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笔者认为,提高第三卫生间的使用率,可以从细化优化服务和加强宣传推广两方面入手。
配齐数量,只是建设新型公厕的第一步。第三卫生间的建设,还需更多“用户思维”。第三卫生间的使用者以老年人、小孩、行动不便者为主,对辅助设施有特殊要求。如老人、行动不便者需要安全抓手、扶手等作为辅助支撑,儿童则需要有符合其高度的儿童便位、儿童洗手池等,母婴使用者还可能需要挂衣钩、婴儿多功能台等设施。这就要求第三卫生间与普通公共卫生间相比,配备更多个性化的设施,提供更丰富的服务。
因此,第三卫生间从建设到管理,都需要进一步细化。在广泛收集市民意见建议和实际调查基础上,借鉴其他城市的做法,针对使用者的实际所需,配齐配全设施,细化优化服务,满足使用者个性化的需求,才能让更多有特殊需要的市民愿意使用第三卫生间。也可以进一步将好做法、好经验总结形成标准,以标准化、制度化保障城市第三卫生间的服务质量。
作为新型公厕,要解决第三卫生间闲置的问题,就要找准更深层次的“病因”。据报道,有的市民仍不了解第三卫生间的用途,甚至把第三卫生间和无障碍卫生间划上等号。这就需要在宣传推广上多下功夫。除了日常的公益广告、媒体宣传等,更直观的宣传方式,莫过于在第三卫生间或公共卫生间出入口等周边区域设置详细、醒目的提示,直接告知第三卫生间的用途。
不仅是要提升知晓率,更要解决“谁来用”的问题。有的家长图方便或认为“没必要”“孩子还小”,而不使用第三卫生间。这反映了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性别教育、文明意识培育等有待加强。可以在市民文明行为宣传中,加强相关意识的培养,让家长认识到,合理使用第三卫生间,不仅关系到孩子性别边界意识的培养,也是尊重他人等文明行为的体现。
第三卫生间建设的初衷,体现了对特殊需要人群的关爱,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这些人性化的公共设施,建好更要用好,通过细化优化服务、加强宣传推广、引导正确使用、持续完善加强维护,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才能让有需要的市民切实体会到城市的温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