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德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去年以来,肇庆市兴办乡村振兴车间96个,吸纳就业4097人,乡村振兴车间拓宽了村民就业渠道,实现顾家、务工、务农“三不误”,“小车间”发挥出“大作用”。(2月22日《西江日报》)
乡村振兴车间,不仅拓宽了村民就业渠道,更走活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盘棋。广宁县南街街道扶楼村50岁以上妇女就近就业,实现顾家、务工、务农“三不误”,是我市大力兴办乡村振兴车间带来的成效。可以说,持续推进乡村振兴车间建设,对于夯实乡村振兴的群众基础和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得靠实招,必须靠产业带就业。目前,农村有不少妇女由于要在家照顾小孩和老人,只能守在家门口,没有更多的务工机会。这些人员部分文化水平不高,缺乏过硬的技术,如果就业没有门路,不仅家庭收入低,还不利于规模化农业产业的发展。如何解决她们兼顾家庭与就业增收这一难题?我市以兴办乡村振兴车间为抓手,显然是找准了破题的好路径。
乡村振兴车间投资小、见效快,务工环境优,就业门槛不高,能挖掘农村人口红利,促进人才、技术、资本向农村流动,这无疑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载体。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乡村振兴车间建设,不在于厂子开得大、资金投得多,而在于其开在当地群众的“家门口”,方便他们安居又乐业。这个“家门口”不止意味着地理位置近,更是离本地实际情况近。换句话说,兴办乡村振兴车间,关键要结合实际,因地因情而建,努力为更多村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提供更多的平台和可能。
大力推广乡村振兴车间的经验,放大其效应,拉长产业链条,优化创业环境,不断激活“造血”功能,对于夯实乡村振兴根基具有重要意义。建设更多乡村振兴车间,可逐步引导形成“企业用工有保障、村民务工有收入”的双赢运行机制。相关部门宜持续把就近就业这项事关农村群众切身需要和利益的重点工作,一以贯之抓下去。要在“精准”上下功夫,通过精准动员,提升“家门口”就业的实效性;通过精准培训,提升职业培训的针对性;通过精准服务,提升乡村振兴车间的稳定性;通过精准扶持,提升返乡创业的带动力……
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延伸就业触角,让乡村振兴车间真正成为加速乡村振兴的“大载体”,让“小车间”迸发“大活力”,发挥长效大作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