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乡村振兴助力绿色产业发展 探索绿富同兴新理念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随着乡村战略的有效实施,四会市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生态质量、绿色农业等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成功,但依然面临着农村资源短缺、生态意识薄弱及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局面。

乡村振兴助力绿色产业发展 探索绿富同兴新理念

作者:肇庆市乡村振兴发展中心  黄洁才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四会市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生态质量、绿色农业等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成功,但依然面临着农村资源短缺、生态意识薄弱及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局面。因此,乘乡村振兴东风,坚持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加强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将对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的绿色产业发展进行问题分析和实施路径探索。

【关键词】振兴  绿色  发展  探索

四会绿色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四会市以提升环境质量和促进绿色发展为主线,同时充分挖掘自身生态资源优势,将其与一二三产业进行有机融合,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绿色农业产业,四会沙糖桔、兰花等富民兴村产业蓬勃发展,成功入选第六批省农业科技园区,成功创建沙糖桔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黄田镇、石狗镇分别被认定为省级柑桔专业镇、兰花专业镇。在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全力构建“一核一轴一廊”发展新格局,努力建设西江先进制造业走廊主阵地,全方位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在营商环境和人居环境优化方面成效显著。

四会绿色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虽然四会在发展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生命健康产业和人居环境优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依然面临一些问题:一、农村资源短缺、农业产业化规模和产业化经营不理想,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科技信息体系还不够完善。二、农业投入不足,筹资渠道不畅。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意识薄弱及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三、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偏低,农村整体处于相对较低发展水平。因此,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在增绿提质上下功夫,走出一条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特色道路是四会当前发展道路上的重中之重。

四会绿色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系统观念,规划先行,顶层设计部署绿色产业发展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四会市要乘着这股东风,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关键着力点在于坚持系统观念,规划先行,为四会绿色产业发展制定顶层设计。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保障等工作。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大对农村生垃圾处理的投入力度,完善村庄美化绿化、道路亮化、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建设。充分利用自身生态资源优势,着力挖掘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护好传统村落和民俗特色,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做好做透绿色文章全面推进绿色产业发展。

(二)搭建多元善治平台,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有效激活绿色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生态宜居是关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动村庄向美丽宜居升级,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环境基础,为乡村发展铺就宜居宜业“绿色底色”是全面实施绿色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有力支撑。通过统一规划,深化“百村示范 千村整治”行动,全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扎实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以江谷镇杨村、大沙镇丽坑、上罗村等美丽宜居村和特色精品村作为样板,扎实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在增绿提质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深度融合发展的特色道路。大力盘活日常闲置土地、丢荒耕地,开展“四小园”小生态板块建设,持续深化镇村同建同治同美,学习四会市大沙镇以美学思维开展“红美”行动的成功经验,让一个个“网红村”“干净整洁村”“特色精品村”“美丽宜居村”在四会市遍地开花,让绿色成为经济发展的底色。

(三)全力推进古邑绥江碧道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继续大力打造古邑绥江碧道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坚持以南部古邑文化展示片、北部生态农旅体验片开展布局的建设思路,依托绥江沿线古村、古寺、古窖、古会纸作坊等历史文化资源,以及三角梅、兰花、澳洲淡水龙虾等农业产业资源,全方位注入康养、旅游、游学、文化创意等现代元素。通过主线X439线网络,聚兰雅景、贞山禅意宝林、江纸古韵、渔港湾节点等项目的建设,带动贞山葡萄、黄田砂糖桔、石狗兰花等特色产业发展。全市大力推广宣传龙塘村、潭坑村“露营+”旅游模式。古邑绥江碧道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继续大力整合沿线资源,“产业+旅游+景区”三位一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示范带沿线镇村基本形成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进一步带动四会市绿色经济蓬勃发展。

(四)调动各方资源,抢抓省市驻镇帮镇扶村机遇,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利用广东省委推行的驻镇帮镇扶村机制,充分依托好中直、省直部门等到四会市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组的政策措施,调动各方资源力量支持绿色经济发展。加强与省国资委沟通联系,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和省属国资国企基金支持,引入更多国有企业参与项目建设运营。积极推动省属国资国企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推动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相互联动。尽国资所能,帮四会所需,在设立规模为5亿元的广东恒建-肇庆四会乡村振兴基金中,继续全方位注入康养、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化产业元素。以期撬动不少于15亿元的社会资本示范带动四会绿色产业全面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的战略定力。四会市要继续拓宽乡村振兴之路,坚持绿色产业发展总方针,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破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难题。在绿色产业发展的康庄大道上踔厉奋发、勇毅前往,不断擦亮千年古邑、百里画廊、湾区福地、乡村振兴全面发展新名片,打造四会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的璀璨明天,朝着绿富同兴的目标阔步前进。

【参考文献】

[1]留住“诗和远方”扮靓美丽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共赢共生[J].人民三农乡村振兴观察报告;2022年32期.

[2]裴宗飞.李超推动乡村生态振兴与农业绿色发展的探索[J].人民三农乡村振兴观察报告;2022年27期.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