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景秀丽的罗源镇。

罗源镇农民喜迎水稻丰收。

罗源镇“五代同堂”硕果累累。

乌石岗村美丽舒适的新农村环境,吸引游客到场参观。 西江日报记者 戴福钿 摄

罗源镇古树公园内,游客在散步。 西江日报通讯员 何洪锋 摄
冬日时节,四会市罗源镇的稻田里热闹非凡,不少村民、学校师生闻讯赶来参加捕鱼割稻活动,大家的喝彩声、欢笑声此起彼伏。这是罗源镇“稻鱼共生”综合种养示范基地项目400多亩水田迎来丰收的喜人场面。据悉,该项目今年稻谷产量预计将达到10万多斤,产值预计可达100多万元,稻花鱼产值预计可达33万元。
“稻鱼共生”项目是罗源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一次有效实践。近年来,罗源镇通过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积极盘活“沉睡”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优质现代农业,并不断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产业在强镇兴村富民中的带动作用。除“稻鱼共生”项目外,该镇还发展了辣椒、红薯等农作物种植及水产、家禽养殖等,多种多样的特色农业产业项目陆续落地建成。“公司+村集体+农户”的生产模式在全镇各村也逐渐铺开,农户在党员干部带动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收入日益增加,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文/西江日报记者 吴映霖 特约记者 黎洪锋
通讯员 邱丽雯 图/四会罗源镇提供(除署名外)
党建引领多方发力
为村民发展农业增加底气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罗源镇坚持建强基层党支部,夯实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让党支部成为团结群众的核心、教育党员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堡垒,并依托党支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产业发展、培育亮点中的领导作用,挖掘红色资源和产业信息,激励党员干部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工作,不断推动罗源镇农业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一方面,罗源镇积极探索建立“党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模式,由金融机构推出“人人可贷”项目,镇政府拨出20万元向符合条件的农户提供全额贴息,村“两委”干部则担任“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专员”,在信贷审批、激励约束、贷后管理等方面加强合作,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并积极为农户发展农业产业提供金融支撑。目前,已成功发放信用贷款30笔,贷款金额达240万元。
另一方面,罗源镇各村党支部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领办专业合作社、发展种养基地,党员还动员群众盘活流转土地,将撂荒地重新整治利用起来,带动农民发展农业产业。据统计,目前罗源镇已整治撂荒地1000余亩,流转土地4000余亩,村委会领办专业合作社5个、种养基地20多个,初步形成优质水稻、养殖、水果、蔬菜等主导产业。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8月份,罗源镇还举行了“十大产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涵盖能源、文旅、农旅、农业种植等多个领域、总投资达3亿元的产业项目成功落户罗源。
此外,罗源镇还结合本地产业发展、撂荒耕地整治和人居环境提升等情况,鼓励动员村民将撂荒地和房前屋后的闲置地复种利用起来,打造起乡村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共享菜园”。以30平方米一份向社会各界招租,供企业、单位、市民认领,并收获一整年的新鲜有机蔬菜。同时,“菜园主”还可携家人朋友来现场体验农耕快乐,实现“共建共享”。该项目自推出以来,吸引了众多企业、单位、个人参与,已认领80多份。
塑造特色农业品牌 以产业兴旺促强镇兴村富民
产业兴则乡村兴。今年初,罗源镇罗源村流转约250亩撂荒地,种植20万株泰国大朝天椒,打造起辣椒基地,目前已扩大到300余亩。前不久,首批种植的辣椒喜获丰收。与此同时,在红旗村委会合作社带领下,该村挑选种植的优等品质番薯——“姹紫嫣”红薯也迎来了收获,红红紫紫的番薯仿佛在寓意着好丰收。除此之外,香芋、“五代同堂”等农作物的种植基地也将陆续迎来收成。
据了解,近年来,罗源镇立足产业振兴,将产业振兴作为强镇兴村富民的重中之重,采取“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积极引进特色种植业,并鼓励更多的农户加入种养行业,助推农业规模化发展,农业产业涵盖了从水稻种植到辣椒种植、红薯种植、蔬菜种植等,再到水产养殖、家禽养殖等等。当前,罗源镇已陆续发展起大大小小各类农业种养项目,打出特色产业牌、走好产业发展路,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赋能。
除了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养业,罗源镇还充分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目前,该镇已引进落地乡村旅游项目5个,这些文旅项目将为该镇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引擎动力。如由广州宛若故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投资的“宛若故里——四会市罗源镇历历万乡艺术村落”项目,计划依托本地现有的古树公园资源,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可实现旅居+田园办公,3-15天的可住、可玩、可吃、可办公、可团建、可疗愈的新型乡村和新村民理想社区,吸引画家、设计师、美学创业者等各行业人员来此休闲娱乐。
据悉,接下来,罗源镇还将利用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成果,围绕“一村一品”,着力培育特色产业,扩大农业产业种植面积,把产业做强、做大,做好产品包装销售,打出品牌效应,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格局。
营造产业平台吸引人才下乡 积极打造人才培育基地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罗源镇也迎来不少返乡“新农人”,他们纷纷发挥其各自优势特点,在镇上种起了辣椒、开起了“农家乐”。如打造辣椒种植基地的四会市植研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陈英,原是从事翡翠玉器加工销售多年的“翡翠妹妹”,看到农业发展大有前景,摇身一变当起了“辣椒姐姐”,在镇里发展辣椒产业、带动农民务农增收。还有在香港当大厨十几年的“罗源仔”黄惠明,怀念家乡美好生活,遂发挥自己最擅长的“厨艺”,运用本地特色食材,回乡开起了“农家乐”,吸引广州、佛山众多食客前来罗源镇品尝美食和乡村旅游。“罗源镇的古村落、历史文物古迹、特色农产品,都显示这里具有打造乡村旅游的潜质。”黄惠明表示。
罗源镇深知优秀人才对于本地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性,依托镇委党校资源成立了乡村振兴培训学校,并努力将其建设成乡村振兴人才培训教育基地、新农人学习成长基地和乡村振兴研究、交流、示范、推广基地,以及基层党员群众教育培训基地。还计划立足资源优势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会创新的“三农”人才队伍。
罗源镇乡村振兴培训学校自成立以来,不断推动学校教育培训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紧扣镇中心工作,围绕本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完成镇党委交办的教学任务。今年以来,该校已举办多场培训会,培养干部乡村治理能力、工作能力等。
据悉,罗源镇将积极将该校打造为本地乡村振兴人才摇篮,以各类专家、乡土讲师等为骨干组建“专家智库”、将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纳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范畴,加强乡村人才培养,力促破解乡村振兴人才制约瓶颈,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