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时间还剩三分钟!”“这里又一条!”……近日,在收割和捕鱼活动带来的一阵喜悦欢呼声中,四会市罗源镇“稻鱼共生”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正式迎来了收获期。据介绍,该项目共约400亩水田,今年稻谷产量预计达到10万多斤,产值可达100多万元,稻花鱼产值预计可达33万元。(12月19日《西江日报》)
“稻鱼共生”的“钱景”可观可感!这种种养模式不仅提升了农田亩均效益,而且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描绘了肇庆“农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图景。
绿色,是肇庆现代农业发展的底色。我市一批优质农产品之所以广受市场青睐,就在于迎合了老百姓吃出健康、吃得安全的消费胃口。透过“稻鱼共生”的种养模式,在稻田中放养鱼苗,实现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农机和农艺技术的融合,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稻渔综合种养“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优势,提升稻谷质量,不愧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新样本。
当前,肇庆现代农业发展进入了“亩产论英雄”的新阶段,“稻鱼共生”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要因地制宜做好田野里的“加法”,无论是“稻鱼共生”,或是稻蟹鸭混养,还是稻椒轮作、稻瓜轮作,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启“稻田+”的新模式,既提高了土地含金量、粮食附加值,也尝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甜头,有力地推动了农业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单单是生产方式与生产技术的升级迭代,更在于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思路的拓展、发展模式的创新。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注入新动能、丰富新业态,才能让农民既丰产又丰收。一方面要推动农田里提高质效,紧紧依托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等方式,加大撂荒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名特优新农产品打造,持续调优种植品种,强化精深加工,形成高投入、高科技、高产出的现代农业体系。另一方面要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融入山水光影、岭南文化、美景美食,丰富农家乐、农耕体验、田园采摘等文旅新业态,延长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打造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诗和远方”。
在肇庆,“稻鱼共生”等种养新模式正呈燎原之势,引进更新的模式、更优的业态,注入更强的资本、更多的人才,让种粮者有钱挣、得实惠、有奔头,就一定能在希望的田野上捧起“金饭碗”、走稳致富路。
特约评论员 徐剑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