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  姜 洁

“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河南安阳红旗渠青年洞前的这番铿锵话语,指引着广大青年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懈奋斗。

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崇山峻岭中创造奇迹,凿出一条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被称为红旗渠咽喉工程的青年洞,由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经过1年5个月的奋战,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将红旗渠渠线延伸了最艰难的616米。

创造人间奇迹的红旗渠,至今还流传着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们不怕吃苦、迎难而上的动人故事——

“如果修渠不成,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向林县人民谢罪!”26岁就担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建议引漳入林,面对质疑和反对声,他许下铮铮誓言,最终带领当地人民修成了这条“幸福渠”;

27岁的工程技术骨干吴祖太,一心扑在建设工地上,与妻子办完婚礼仅4天就返回工地,在勘察隧洞时不幸牺牲;

30岁出头的排险队队长任羊成一次次义无反顾地冲上悬崖排险,腰间勒出的血痕久而久之磨成老茧,就像一条缠在腰间的“带子”;

13岁的张买江继承修渠牺牲的父亲遗志,是红旗渠工地年纪最小的民工,一次荆棘刺穿右脚脚心无法取出,直到5年后才有机会拔掉;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时代新征程,拿过接力棒的青年们如何在复兴伟业中创造新的奇迹?传承弘扬迎难而上、不怕啃“硬骨头”的红旗渠精神,正是题中应有之义。在脱贫攻坚战场、科技攻关前沿、抢险救灾前线、疫情防控一线等岗位无私奉献、奋力拼搏,他们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85后硕士毕业生黄文秀返乡后主动要求到条件艰苦的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满一年汽车仪表盘的里程数正好增加了两万五千公里,完成了自己“心中的长征”;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18岁的战士陈祥榕在西部边境冲突中奋不顾身、英勇战斗,牺牲时还紧紧趴在战友身上,保持着护住战友的姿势;

“你们守护病人,我来守护你们。”35岁的快递小哥汪勇在湖北武汉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后瞒着家人成为金银潭医院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后勤保障的“带头人”,以非凡之勇守护着冬日里“逆行”的白衣天使;

……

“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传承红旗渠精神,用青春热血创造新奇迹,就要敢于迎难而上、不怕啃“硬骨头”,遇到困难不轻言放弃,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跨越新时代的“娄山关”“腊子口”;就要大胆创新、敢为人先,善于捕捉创新创造的每一个机会与灵感,力争在本职岗位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就要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在挑战中发现机遇、在问题中找到出路、在挫折中磨炼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在新时代创造出新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

时代在变,红旗渠精神不变。青年们,赶快行动起来,响应新时代的召唤,担当作为,用青春热血铸就新的辉煌!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