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村村党支部书记彭勇枝在察看水稻长势。 西江日报通讯员 黄瑛居 摄
西江日报记者 王永强 通讯员 黄瑛居
“这片金黄色的水稻和碧绿的豆尖地,一年前还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封开县长岗镇的联合村村民告诉记者。而联合、马欧等村委会的不少撂荒地经过整治已经呈现出了勃勃生机,这是该镇以党建引领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做法取得的初步成效。
近年来,封开县长岗镇党委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围绕如何使“撂荒地”变“黄金地”“粮袋子”的关键问题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走访调研,加强对职能部门、各村(居)复耕进度、资金使用、干部作风等监督检查,让党员干部动起来、经营主体参与进来,唤醒“沉睡耕地”助力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 让党员干部“动”起来
由于长岗镇临近封开县城,村民外出务工的较多,这也导致近年来该镇撂荒地较多。经过摸排,全镇共有撂荒地1200多亩,具备复耕条件700多亩。
长岗镇党委委员区振焕告诉记者,该镇联合开展实地监督检查20多次,压实网格化管理模式,对全镇撂荒地进行全覆盖、地毯式摸排,根据撂荒性质和原因提出复耕计划和措施。
为强化党员示范带头作用,该镇以村级党支部为单位,各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监督开展党员“爱心菜园”活动,各支部党员主动认领“一分责任田”,有效盘活撂荒耕地300多亩。
针对农户复耕意愿不强烈、奖补政策不了解的问题,该镇由镇农业办、驻镇乡村振兴工作队等职能部门组成政策宣讲团队,走村串巷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财政奖补政策进行解读,积极为有意向复耕的种植大户争取奖补支持,推进农户们由“被动整治”转变为“主动复耕”。
纪检介入,
请经营主体“参”进来
“已荒废多年,全是杂草,整理起来费钱费时费力,由我们自行复耕根本不现实。”这是镇村干部进村入户走访撂荒成因时听到的最多诉说。
整治撂荒地前期要投入一大笔资金。为解决资金问题,联合村积极吸引企业,动员100多农户把分散地块以村小组为单位有效整合成5块连片土地,成功吸引了肇庆市荣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入驻。
联合村深化“公司+农户”合作模式,肇庆市荣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优先吸纳当地农民就近就业,每天聘请当地群众10多人,每人每天工资为100元,有效带动周边村民的就业和增收。
为避免出现“好地难出高价,良田贱价流转”现象,该镇党员干部加强学习,全面了解土地流转的具体过程,梳理出土地流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廉政风险点,进行清单式监督,确保土地流转依法有序、合规合理。
镇纪委还进一步畅通监督渠道,聆听村民心声,先后到联合村委会大佃村自然村、马欧村委会下江村自然村等基层一线开展信访宣传下乡村活动,及时收集村民的意见及建议,在保障农村土地经营权顺利流转前提下,让每位村民都充分享受知情权和监督权,从流转土地到发包经营的每一步都透明敞亮,助力打通监督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2022年6月13日,在镇纪委监督下,联合村举行撂荒耕地成片流转签约仪式,成功推动该村流转撂荒耕地150多亩,每年为农户带来土地租金收益7万多元。肇庆市荣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荣告诉记者,有了党委的支持、纪委的监督,他只需要全力发展农业种植产业。
工作队牵头
让“沉睡耕地”活过来
为确保撂荒耕地整治工作顺利推进,在镇纪委的监督推动下,由驻镇乡村振兴工作队牵头,倡议党员干部及单位职工有偿集资作为复耕复种启动资金,截至目前已成功筹集启动资金共计15.03万元,用来支持各村开展撂荒耕地水稻种植工作。
整治任务较重的新丰、前庄、旺村、联合等村委会均获得了帮扶启动资金并已复种250多亩,待年底水稻收成时,受帮扶村委会将会对结对帮扶的党员干部及单位职工每人回赠15公斤大米,以此共享整治撂荒耕地带来的丰收果实。
此外,对撂荒地集中的村委,镇纪委、镇农办、驻镇工作队等多次组织农技人员采取蹲点包村的方式,由镇委镇政府出面协调邀请农技专家前来开展土壤改良、种植技术指导等帮扶服务,有效推动解决农业生产困难,提高经营者生产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