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寨村古城墙吸引越多越多游客到场打卡。西江日报记者戴福钿摄
西江日报记者 戴福钿 通讯员 冼洁英
四会罗源镇石寨村与清远三坑镇崩坑村交界,是我市的历史文化名村,也是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仁面子之乡和古堡村落。近年来,石寨村着眼乡村振兴,盘活仁面古树群、元代古城墙和清代江氏祠堂等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业,让古村落焕发出新魅力。
五百岁老村藏“三宝”
驱车从端州出发,下了汕湛高速后,驶入349乡道不久,便进入了石寨村。村子周边水塘环绕,错落有致的房屋多数为石头砌成,在参天的仁面古树群“庇护”下,这个古村落别有一番安静和祥和。
“石寨村始建于1470年,至今已有552年历史。因村背靠石山,村里有超6成的房屋是用石山的石头砌成,素有‘古堡石寨’之称。”石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胡炳坚介绍,据《江氏宗祠族谱》记载,南宋末年,元兵南下,宋元两军决战于崖山。战乱中,南宋驸马江日新携赵氏公主逃难到四会,其后人江晦岩移居至石寨村,在此繁衍生息。如今,石寨村共有农户810户共2700多人。
村民说,石寨村有“三宝”,分别是古城墙、古祠堂和仁面古树。其中,古城墙建于元代初期,用石头砌成,绕村而建,当时长达1000多米,如今仅剩余100多米。古祠堂为江氏祠堂,建于清同治七年,三间三进结构、花岗岩石门夹、梁上的石狮子等,让人感受其厚重的历史文化。
“石寨村还是仁面子之乡,村里遍植仁面树,其中有一棵为建村时所栽种,树龄超500年。”胡炳坚自豪地说,村里的仁面古树群,树龄逾400年的共19株,结出的果实及其制品美名远播,远销海内外,石寨村也因此收获了“仁面子之乡”的美誉。
政村合力擦亮古村“底色”
尽管资源优势得天独厚,但2018年以前,石寨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如何依托村落独有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和村民致富,成为困扰村子的难题。
早在2015年,在罗源镇政府的指导下,该村依托新农村发展契机,开始探索乡村旅游发展之路。2018年,伴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铺开,石寨村掀起发展浪潮,进行三清三拆、村道和乡道实现硬底化,并建起了“四小园”和公共休闲场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同时,统一完善了“三宝”的保护标识,对古城墙和古祠堂进行局部修缮,持续提升着该村的旅游吸引力。
让胡炳坚感动的是,在乡村发展过程中,有50多户村民自愿让出自家土地及闲置房屋,用于拓宽村道、建设休闲小公园和广场等。
邓卓文是其中一名义务让出两处地块的村民,也是一名党员。他告诉记者,在外人眼中,石寨村经济落后,村容村貌陈旧。“我也希望村子变得更美好。得知村里要建小公园,而我家的闲置地恰好在选址处,我与家人毫不犹豫让出了地块。”邓卓文说,他让出的地块有近90平方米,其中一处原建有闲置房屋。如今已成为小公园的一部分,是村民每天闲话家常、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在当地政府、村委、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石寨村的“颜值”得到进一步提升,美丽宜居宜游的乡村新风貌渐显。
盘活资源推动旅游振兴
如何进一步盘活资源,引进项目,推动乡村旅游振兴,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成为石寨村当前的发展重点。
据了解,根据《广东肇庆四会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9—2030)》,石寨村将依托“三宝”等乡村特色资源,打造成四会十大旅游示范村。2019年,罗源镇深入挖掘石寨的古村文化、古树文化,在村内建设了古树公园,并于今年在公园旁的石山修建了休闲栈道,形成了一条涵盖“古树—古城墙—江氏宗祠—古树公园—石山”等元素的旅游线路。
罗源镇党委书记焦亚邱介绍,为全面推动石寨村旅游发展,今年8月,罗源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十大产业项目,其中沙美农业生态庄园等两个旅游项目就位于石寨村。
“以沙美农业生态庄园为例,该项目占地约300亩,总投资约1200万元,将建成一个具有石寨特色的多元化旅游景区。”焦亚邱透露,根据初步规划,沙美庄园将充分依托石寨村特有的仁面古树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多个乡村网红景点,包括有绿化采摘果园、亲子家庭种植园、文旅民宿度假园、特色农庄、摄影爱好者作品展示区等区域,以点带面促进当地旅游消费和群众增收。
如今,漫步于石寨村,其旅游发展雏形显而易见,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以往这个鲜为人知的古村落,正逐渐成为网红旅游点,引来市内外游客打卡游玩。受益于此,今年,该村的集体经济已突破10万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