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文养蜂专业合作社养蜂场里,江先洋在查看蜂群产蜜情况。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摄
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实习生 李娜 通讯员 冯铁成 黄港航
新文村位于广宁北市镇的东北面,距北市镇圩镇12公里,距离县城约30公里。新文村委会共有27个自然村,其中24个自然村与清远市清新区龙颈镇接壤。两地之间,山水相依,文化同源,人文相通,来往如梭。仰赖于近水楼台的地理优势,多年来,新文村在农事种养方面不断向清远取经学习,经过累积发展,逐步转化为富有本土气息的特色农业产业。
学技术壮大“甜蜜”事业
露华秋浓,微风徐徐。在北市镇新文村委会新文养蜂专业合作社的一片绿树林下,一个个方桶蜂箱摆放有致,一群群蜜蜂在蜂箱周围飞舞,忙碌地酿造“甜蜜生活”。作为北市镇养蜂产业的佼佼者,该合作社负责人江先洋尤为注重养殖技术的提升和蜂蜜质量的把控,如此一来,清远当地发展已具规模化的养蜂行业便成为他讨教的主要对象。
“新文村里,鸭脚木遍生山野,是天然的养蜂资源。而鸭脚木花蜜又是岭南及闽南地区所特有的冬季蜜种。”但过去,由于缺乏培育技术和养殖技巧,新文村的养蜂事业发展迟缓,产量不足。一次到清远交流,对方“方桶式”的养蜂模式顿时让江先洋豁然开朗,返村后,他第一时间作出了改换。“圆桶改方桶,在不破环蜂巢的前提下,轻松取蜜,不仅减少了巢胚的损耗,还能缩短出糖时间,可谓一举多得。”
在江先洋的带领下,方桶式养蜂模式早已在新文村里“遍地开花”,与此同时,从清远习得的培育繁殖蜂王技术也日渐成熟,蜜产量倍增之下,蜂农纷纷加入到新文养蜂专业合作社,壮大了北市镇的“酿蜜事业”。
如今,合作社下属蜂农23户,养蜂总量达2000多箱,年产蜂糖近20吨,年产值达180多万元,产品主要销往珠三角等地。2020年,新文养蜂专业合作社的中蜂养殖项目成功申报了全县“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
建立产销合作密切关系
从新文村出发,沿着461乡道往东走,只需要12分钟即可到达清远龙颈镇边界,两地距离相近,彼此间在农资劳具、生活用品等方面常有贸易往来。其中,尤以蔬菜农产品运输交易最为频繁。
2011年前,时任北市镇乌坂村村干部的江先洋与其他村干部一起,在乌坂村中以家庭生产为单元,大力发展番茄、生姜、青瓜等农蔬种植项目,随后,种植范围辐射至新文村。与此同时,江先洋和村干部们主动到清远龙颈镇等地学习蔬菜种植管理技术,久而久之,双方在优质农产品产销合作上建立了密切联系。
“最直观的感受是,清远当地有经验的生产合作社会为我们提供育苗、移植、控苗、采摘、管理等全方位的技术指导。”江先洋介绍,新文村种植的蔬菜品相新鲜,口感清甜,颇受清远当地收购商的青睐,“近年间,不少新文村人靠着卖菜积累家底,纷纷到清远市清新区等地置业安居,改善生活。”
两地共建公路畅通发展动脉
道路畅通,是推动地方产业兴旺的基础,也是实现人心聚拢的前提。过去,北市镇新文村通往清远市清新区的唯一通道便只有一条不足1米宽的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的道路不仅制约了新文村的经济发展,还给广清两地交流互访带来了交通阻碍。
2006年,在两地政府的推动下,现任北市镇新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江先健主动牵头呼吁乡贤、村民集资筹款,随后在社会热心人士和广清两地村民踊跃捐款下,经过前后三次修建,历时一年,原本的山道小径蜕变为宽5米的公路,极大地方便了两地群众的交通出行。
“但因公路尚为泥路,一到雨天,道路就会变得泥泞坑洼,导致蔬菜运输车寸步难行。”为了解决这一大难题,2012年广宁新文村与清远旺洞村多次衔接沟通,双方达成共识,协力将连接两地共3.7公里的乡道实施硬底化。“后来我自行垫资8万元首先启动项目动工修路。工程完成后,畅通了农产品的销售之路。”江先健介绍,计划未来和旺洞村加强交流协作,学习对方在乡村产业振兴、人居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可取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