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帅乡民族学校开展壮狮舞表演。受访单位供图
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通讯员 邓智荣
春牛舞、壮狮舞、采茶舞、竹竿舞等传统民族舞蹈,在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部分入选了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但随着老一辈传承人年事渐高,新一代年轻人不愿接棒,艺术传承面临失传。新时代下,下帅乡如何抢救性保护这些民间艺术瑰宝呢?记者前往一探究竟。
民族融合地民间艺术丰富
下帅乡位于怀集县西北部,距肇庆市区近200公里,距怀集县城57公里。西北与清远市连山县和广西贺州市接壤,三地交融频繁,历史渊源深厚,使得下帅乡成为壮族、瑶族、汉族三个民族的聚集地,是广东省7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也是肇庆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
多民族文化融合,带来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其中便有春牛舞、壮狮舞、采茶舞、竹竿舞等民间传统舞蹈。春牛舞、壮狮舞分别被广东省和肇庆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帅乡被省命名为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春牛舞非遗传承人马建邺告诉记者,春牛舞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当时从广西贺县(今贺州市)传入下帅乡,主要流传于当地东西行政村的田心自然村,由其家族传承,至今超过140年历史,已经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节目。每逢农历春节至元宵节期间,都会进行春牛舞表演,寓意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
壮狮舞是从广西传入清远连山县小三江镇,再从小三江镇传入下帅车辐村韦寨,并由韦氏祖辈延传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韦寨人韦秋像已是壮狮舞的第十二代传承人。此壮狮非广东醒狮,而又称“舞木猫”“舞木狮”,由狮面舞者配以“大面”助兴和“猴子”追逐嬉戏,场面异常热闹,多在正月初一至二十演出。
创新形式大众喜好
“我今年76岁了,但是年轻人都外出工作,没有人愿意学,担心春牛舞面临失传。”马建邺感慨道,春牛舞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耕牛在特定时代推动农民生产,春牛舞具有教育人们爱护耕牛,尊重劳动的意义。“在新时代下,更应该通过春牛舞让青少年了解农业生产的过程,让年轻人知道幸福是需要奋斗的。”
因此,为了让春牛舞更加接地气,受年轻一代的喜爱,马建邺对春牛舞进行了创新编排,增加了对话环节。还丰富舞蹈元素,如增加老人背小孩赶牛、小妹子插秧、牛童捉鱼虾、牛吃草等欢乐场景。此外,在道具上也进行了更新,牛头、牛身制作得更漂亮。唱腔上也进行了更新,由单调语言,融入多语言,迎合老中青各年龄层的喜好。
“传统民间舞蹈也要跟上时代发展,契合生活实际,才能广泛传播和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与马建邺一起传承弘扬春牛舞的队友高世柱告诉记者,为了能够更加广泛传播,他们还将民间舞蹈与广场舞结合起来,自学自排。如今春牛舞很受欢迎,还走村过寨演出,如到怀集凤岗镇、连山县上帅镇和小三江镇等地演出,还受邀到景区表演。
非遗进校园培育传承人
老一辈的传承人年岁渐高,如没有新鲜血液注入,这些民族灿烂而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将面临失传。为此,怀集县高度重视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保障,并邀请省、市、县专业人员到下帅乡非遗项目进行实地调研、采风,对春牛舞、壮狮舞非遗项目进行指导提升。
为了抢救性保护民间艺术,2021年5月,下帅乡实施民族文化传承培训项目,聘请了一批文化传承导师,购置和更新一批民族文化器材,每周三在民族学校或文化站面向学生、社会人员开展省非遗春牛舞、市非遗壮狮舞以及竹竿舞、马舞等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培训。2021年以来,已累计培训约6000多人次。
“我们将学生喜闻乐见的采茶舞和竹竿舞作为大课间进行推广,每周开设非遗项目培训,由传承人到校教授学生技艺,并且每个项目都安排老师边学边带,跟进指导。”下帅乡民族学校校长李荣真告诉记者,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护地方文化,学校开设了壮狮舞、春牛舞、竹竿舞、采茶舞、壮族山歌对唱等活动,并邀请舞蹈、音乐等专业人士,在动作、配乐、编排等方面进行革新,使之观赏性更强。
这些活动与课程深受学生喜欢,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还增强了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关注,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品质与效率。李荣真高兴地与记者分享道,自学校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以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陶冶学生的情操和艺术修养,活跃教学氛围,学生也变得大胆开朗、积极乐观。“令人欣喜的是,以文化塑心,学生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李荣真还告诉记者,为将民间艺术延续下去,学校正编写校本教材,将这些民间舞蹈动作以文本形式记录下来,并丰富动作内涵。同时,将老一辈传承人传授的分解动作拍摄成视频,以作记录和供更多的学生学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