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撂荒地上种植的玉米长势喜人。西江日报通讯员 黄瑛居 摄
西江日报记者 王永强 通讯员 黄瑛居 龙家俊
“这里曾经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流转后用来种植玉米,成了当地的一大示范点。”日前,在封开县杏花镇东和村的一处鲜食玉米种植基地,封开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杏花镇党委、政府依靠党建引领推动镇村干部合力复垦整治撂荒地,不仅让沉睡的土地长出了“黄金玉米”,而且增加了村集体收益。
结合实际,产业兴农
杏花镇始终把整治撂荒地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出适合自身实际的撂荒地整治方法——把产业发展规划与撂荒地复耕相结合,围绕杏花鸡产业链,杏花镇依托肇庆市益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京东农场以及广东智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积极盘活撂荒地。
如,肇庆市益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初期投资3000万元建设一个集农产品加工、仓储及物流于一体的服务中心,为母公司提供饲料玉米养殖肉猪和种猪。杏花镇抓住这一机遇,在东和村流转了40余亩撂荒地用来种植饲料玉米、木薯等农作物,并和该公司签订回收协议,农户种植的饲料玉米全部按照市场价托底收购。
“项目不仅增加了村集的体经济收益,也保障了农户的利益,让农户有了奔头,不再担心产品滞销、收益不明确等风险。”杏花镇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东和村的经验也带动了新联、和平、斑石以及永和等村撂荒地整治的进度,如今这些村正在如火如荼地加快复耕复种进度,争取晚造期间全部种上饲料作物。
摸清底数,稳扎稳打
撂荒地的整治,摸清底数是基础。杏花镇相关领导、各驻村班子牵头组织镇村干部开展撂荒地核实摸排工作,做到撂荒地块“心中有数”。对照上级下发的疑似撂荒图斑数据,通过干群联动等方式,深入到撂荒地块进行“地毯式”“拉网式”摸排登记造册,标识每一块撂荒地的位置、面积、类型等信息,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块。及时健全完善全镇撂荒地整治信息台账,保证镇、村两级信息台账相互印证、数据统一,并实行动态监测管理,下好撂荒地整治工作先手棋。
在摸清底数的同时,杏花镇及时制定了《杏花镇撂荒地整治奖补方案》,结合各村实际,小块耕地则鼓励村民自主复耕复种,对于村民无力耕种的大块耕地则积极联系农企对接,通过土地流转、农业托管等多种方式确保撂荒地复耕复种成效。
政企协作,齐齐发力
7月14日,京东农场·封开县杏花镇永和基地签约仪式在杏花镇举行,肇庆市鸿展商贸有限公司、肇庆艺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京东农场、杏花镇永和村委会等各方就打造鲜食玉米现代农业标准化种植基地项目达成了协议,一次性盘活了约200亩的撂荒地。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项目,整治撂荒地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参与。”杏花镇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项目采用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方式,通过“帮扶单位+本地企业”的合作模式,打造鲜食玉米现代农业标准化种植基地。项目合作的各方承诺将在该基地加大科技引导力度、规范生产、统一田间管理、科学绿色种植鲜食玉米。
“鲜食玉米被誉为‘黄金玉米’,营养价值高,市场销售旺,售价是普通玉米的3—5倍。”京东农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将借助京东农场电商平台的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能力,搭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视化溯源体系,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可视化,让市民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截至目前,杏花全镇有1000余亩撂荒耕地已经通过流转的方式解决复耕复种难题,另外还有700余亩在办理流转手续,不仅落实了粮食生产工作,还实现了村民、村集体增收的双赢局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