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为城市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自2020年11月成功摘得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之后,肇庆便开始了常态化文明创建的探索之路,全面落实省精神文明建设九大行动,着重构建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将常态化文明创建列入全市九大重点行动之一,出台《肇庆市关于常态化开展文明创建的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明确“巩固—优化—提升”三步走战略。在2021年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中,肇庆取得地市排名全国第十、全省第一的好成绩。2022年,肇庆又印发《2022年肇庆市常态化文明创建六大提升行动方案》,提出要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推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由此可见,这三年来,在城市文明创建的道路上,肇庆从未停下脚步,一步一个脚印,全力以赴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每一次荣誉的获得,都成为了砥砺奋进的注脚。
常态化文明创建,为城市带来了什么?开门见绿、移步换景的“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的公园城市形态,让人们梦想中的怡然休闲生活唾手可得;天蓝气清、林密草盛、鸟飞鱼游的“幸福不动产”,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城市各处生根发芽;焕然一新的老旧小区、整洁干爽的农贸市场,让日常琐碎也有了新的期待……“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口号在肇庆有了具象。如今,肇庆常态化文明创建已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社会治理能力和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由此带来了城市功能品质的持续提升。
创新机制,协调联动,城市治理效能在“解题”中进步。常态化文明创建,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市域社会治理提供了诸多新的“解题思路”。肇庆建立市常态化文明创建联席会议制度、“一周一研判”会商制度、创新巡查督导机制、网报材料收集审核“月结月清”制度、督导考评机制,确保及时掌握各区各单位创建动态;以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为基础,整合数据资源、扩大监控覆盖面,以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发现问题,以“12345”平台交办问题,各区、各责任单位解决问题;持续实施社区网格化“五个一”管理机制,公安、城管、市场监管和属地协调联动,加强巡查,抓好社区日常管理。精细化的管理模式,用足“绣花功夫”,形成了“指挥有力、运转协调;网络健全、管理到位;责任量化、指标精准;处置有措、反应迅速”的高效运转体系。
自治共治,广泛参与,良性互动城市治理格局形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文明创建和市域社会治理的共同出发点和落脚点。公积金高频业务“不见面审批”、设立“政企零距离解忧服务专窗”、“一窗办、一网办、马上办”改革;建设便民市场、运动场所等“15分钟生活圈”,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抓好重点难点,聚焦顽疾问题,强化交通秩序、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等整治力度……以群众所需所急所盼为导向,深入推进民生实事,更新服务理念,优化服务过程,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更相匹配,让群众在常态化文明创建中获得感满满,激发了市民参与热情。大力推进实施《肇庆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树立“中国好人”“广东好人”“广东新时代好少年”“最美家庭”“省最美家庭”“省优秀书香家庭”等先进典型成风化人;近75万名注册志愿者、近5000支志愿服务团队活跃在城市的街头巷尾,更是调动了社会各方力量,形成了浓厚的文明创建氛围。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与常态化文明创建相伴而生,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持续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效力,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引导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不断提高市民素质,为巩固文明创建成果提供了保障,也为社会治理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文明花开香满园,同心掬得满庭芳。7月15日召开的肇庆市常态化文明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持续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责任感,确保思想不松、劲头不懈、力度不减,推动城市管理更科学、更精准、更人性化”。新征程上,让我们携手共进、深耕细作、久久为功,全力推动文明创建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积累有益经验,为我市加快建设珠三角核心区西部增长极和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新都市凝聚起磅礴力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