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戴福钿 通讯员 林静华
近年来,四会市东城街道大力推动传统养殖转型发展,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高附加值环保养殖产业,实现养殖业与保护生态同步发展,逐渐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东城经验”,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助力乡村振兴。
6月17日,记者来到位于东城街道清塘社区的志明养殖场,只见一群群肉鸭或在鱼塘里游泳,或在鸭棚里嬉戏、吃饲料,场内干净整洁,几乎闻不到臭味。
“我们养殖场面积约140亩,主要养殖肉鸭和鱼。”志明养殖场负责人施志明笑呵呵地说,以往,养殖场以传统养殖为主,由人工喂养和管理,不仅消耗人力、物力,无法扩大养殖规模,而且卫生环境亦令人堪忧。2018年,他全面实施自动化养殖,依托现代化设备进行肉鸭喂养、打疫苗、清理粪等,切实解决了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另外,他还构建了一条完整的养殖产业链,打通养殖物料供应、养殖技术、环保技术指导及销售等环节,实现养殖规模的持续扩大。如今,其“养殖版图”已拓展至1个养殖场、4个养殖基地。
志明养殖场的喜人成绩,是东城街道积极推动传统养殖业转型,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探索。据了解,以往东城街道以生猪等传统畜禽养殖为主,环境污染大。为减轻养殖业污染,推动农业经济发展,2018年,该街道全面进行传统养殖业转型,走生态保护与养殖经济同步发展之路,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东城经验”。
“转型前我们做了大量排查和调研工作,立足各村以及养殖户的实际,推动转型成功。”东城街道党工委委员陈金泉介绍,2018年,街道清退了超1200户设备落后、养殖条件差、规模小的生猪养殖场。为让农村经济“活起来”,街道还积极鼓励、帮助被清退的养殖户改养鲈鱼、黄角鱼、罗氏虾、肉鸭等污染少、见效快、收益高的产品。通过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以及组织外出学习,加快提升养殖户的粪便处理等环保技术。截至目前,已先后举办培训班超80场,组织了近100户养殖户到佛山、茂名等地的现代水产养殖场参观学习,为传统养殖业的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对于辖区内经营的养殖场,街道还制定了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要求养殖户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原则,多形式有效处理动物粪便。“我们充分发挥养殖大户示范带头作用,鼓励和支持其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有效处理养殖所产生的粪便,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新型养殖生产经验,带动周边养殖户发展。”陈金泉告诉记者,他们着力推进污染防治和粪污资源化利用,要求养殖场建设蓄粪池或引进粪污处理利用设备,同时将粪便回收利用作为种植肥料,既有效减少养殖污染,又为养殖户带来了经济效益。
东城街道还致力打响辖区养殖品牌,指导养殖户建立产品溯源登记、产品质量认证等,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其能“走出去”“走得远”,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强有力的品牌支撑。
历经多年探索发展,目前,东城街道已形成了肉鸭、罗氏虾、龟鳖、黄角鱼等有代表性的高附加值环保养殖产业,带动300多户养殖户增收致富。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广泛销往全国各地,有效实现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双赢发展目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