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柳辉(右)为游客挑选成熟的西瓜。西江日报通讯员 黄瑛居 摄
西江日报记者 王永强 通讯员 黄瑛居
日前,记者在封开县罗董镇五星村迳口自然村青年创业基地看到,一个个墨绿色的西瓜如繁星般点缀在翠绿的瓜田中,不少自驾车游客途经此处时都停车采摘品尝。“这里的西瓜原生态、多汁、清甜!姐妹们已经是第二次从肇庆市区自驾车来这里采摘购买黑美人西瓜!”一位游客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基地的主人谢柳辉在撂荒耕地上实施“西瓜+水稻轮作”模式,一年一造瓜一造水稻,不仅提高了耕地附加值,而且还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
据介绍,谢柳辉是封开县罗董镇欧村人,是一名90后新农人。他中专毕业后开办了一家稻米加工厂。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扶持下,米厂的经营规模日渐扩大,效益也一年比一年好。但爱“折腾”的谢柳辉不满足于做一名米厂老板,他一心想着拥有一片自己亲手打理的水稻田。
2021年2月,他在罗董镇平城村、五星村承包了340亩撂荒耕地,开始从事早造水稻种植。“我一眼就看中了这片土地,虽然当时长满了杂草,但在我儿时的印象中这里是一片蛙鸣稻香的良田。”谢柳辉说,罗董镇党委政府重视土地流转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配合,加之这里村庄比较集中,劳动力相对充足,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源便捷,很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产业。
经过将近两个月平整土地,谢柳辉赶在清明时节将这340亩撂荒耕地盘活,全部种上了早造水稻新品种。在县农业部门提供的技术指导下,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管护,夏收时亩产干谷高达650公斤。
信心大增的谢柳辉很快又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了优质的晚造水稻,并聘请了周边的村民照管和养护,正当这片晚造水稻长势良好之时,一场台风让他损失惨重,340亩优质晚造水稻仅收获干谷1.5万公斤,减产达六成以上。虽然他购买了农业保险,但保险赔偿的部分仍不足以弥补减产的损失。
这次损失并没有让他停下自己的脚步。“勤奋工作的人,运气不会差。”谢柳辉坚信,在农村种田是能够实现致富梦想的。
今年春耕期间,谢柳辉充分征求农业部门专家的建议,决定改变早晚造水稻种植的传统模式,改为早造种植高产西瓜、晚造种植优质水稻的方式,即“瓜稻轮作”。并聘请了100多名村民平整土地、种植瓜苗。
为了实现西瓜的丰收,他还在两个基地聘请了附近的20多名村民帮助除草、管护瓜田。当碧绿的西瓜藤长满田野、墨绿的西瓜结满地时,谢柳辉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预计亩产可达2500公斤,按照市场批发价3.6元/公斤计算,种植西瓜每亩收益约9000元。”谢柳辉说,目前已有多名采购商提出收购意向,西瓜近期就可采摘,届时将发往珠三角各大城市。
记者了解到,由于西瓜管护、采摘、分拣、包装等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这也为附近村民们提供了就业渠道。
“仅封开县罗董镇五星村村委会迳口自然村种植基地就解决20人长期就业,每人每天工资80元,西瓜采摘高峰期时又能解决100人的短期就业,带动周边不少村民务工。”封开县农业农村局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村民有了稳定的收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外出务工,而是留下来建设家乡。
村民梁先生今年已经50多岁,外出都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目前他在基地负责管护瓜田,采摘时又能充当临时劳动力,平时还能照顾到家里,一举两得。
看到谢柳辉种植西瓜获得了丰收,周边不少农户都有了种植的想法,纷纷上门取经,谢柳辉总是毫不保留地将种植技术传授给他们。并有了提供种苗、保底收购的打算。
农村美了,项目才能引得进来;村民富了,乡村才能振兴起来。“接下来,镇委镇政府将加大整治撂荒耕地力度,流转更多的土地,引进更多的有志青年回乡创业,扶持更多的青年创业基地发展特色种植项目,带动当地群众共同致富。”封开县罗董镇相关工作人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