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南丰利羊墩墓群(距今约2000年)

利羊墩墓葬群发掘现场。
位于封开县北部南丰镇郊约1公里的封(开)、怀(集)公路东侧,距贺江东岸约0.5公里。1988年9月发现,1989年秋冬发掘,共清理古墓55座,其中战国至西汉早期墓38座,其余为西汉晚期至明清时期墓葬。共出土随葬品共计170多件,包括陶器、原始瓷器、青铜器、铁器和玉、石器等。
利羊墩墓葬群在广东是一次较为重要的发现,从出土文物特点来看,与广西东北部、粤西和粤北一些地方的青铜文化基本相同,这是两千多年前封开进入青铜时代的文化见证,也是探索开建县(今封开县南丰镇)的历史沿革,研究战国至西汉早期,封开与粤西、粤西北、桂东北、湘南的古越族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关系都有重要意义。
7、广宁铜鼓岗墓群(距今约2000年)

铜鼓岗战国墓出土的战国青铜鍤。
位于广宁县南街镇首约村,1977年发现,由省博物馆进行发掘,共清理22座墓葬。墓坑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2.6-3.4米、宽0.6-0.9米、深2-3米,墓坑上大下小,尺寸相近,无棺椁痕迹,尸骨无存。有的墓坑底部铺一层河卵石。各墓随葬器物数量不等,但多置于墓坑两端,墓坑中部只有少量器物。共出土随葬器物357件,最多是青铜器,计有295件,其余为米字纹、划纹罐等陶器,并有23件石器。青铜器中有鼎、盘、剑、矛、鐏、钺、镞、斧、凿、锄、锸、篾刀、削等,最多是兵器和工具。
铜鼓岗战国墓的墓葬和出土青铜器的数量,是当时广东西部地区发现的战国墓中最多的一处,对研究广东古代青铜文化和几何印纹陶具有重要价值。锄、锸是农业生产工具,在广东还是初次发现,对广东先秦时期先民聚居及其生产、生活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尤其是从出土铜篾刀、削107件这样大的数量看,对当时以竹子和其他植物为原料制作和使用这种工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8、松山战国墓(距今约2000年)

松山战国墓出土的错银铜罍。
位于肇庆市西郊睦岗镇北岭松山脚下,为战国晚期的土坑木椁墓。1972年11月底发现,12月由广东省博物馆和肇庆市文物工作者共同清理发掘。墓坑长8米、宽4.7米、深6米。棺椁全部腐烂,仅存垫木7条。该墓在当时是广东所发现战国时期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共出土器物139件,大部分是青铜器,不少已破碎,能看出器型的有108件,包括饮食器、乐器、兵器、工具、杂器等,另有陶器21件,金、玉、石、琉璃器10件。随葬器物中以铜甬钟、错银铜罍、铜提梁壶、三足盘、铜附耳筩等较为珍贵。出土器物整体造型精美,年代最早当为战国晚期。
这一遗址的发现,说明早在秦汉之前,广东文化已经同中原地区特别是楚文化有着密切的交流。
9、康乐中路古墓群(距今约2000年)

康乐中路古墓群发掘现场。
位于康乐中路,2004年道路改造发现,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共布探方39个,发掘面积39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12座、水井3口,灰坑2座,其中4座土坑墓(汉墓3,宋墓1),8座砖石墓(东晋1,南朝6,唐墓1),出土陶、瓷、铜、滑石器等大量遗物。其中凭几、帷帐座等高等级陪葬品,砖砌仿木构建筑“人”字形斗拱及栓拱等墓葬结构皆为广东地区首见。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古墓葬从汉代到南朝五百年间墓群排列整然有序,不同时代的大型汉代土坑墓与南朝砖室墓同处一地,在广东地区尚属首例,其丰富的实物资料在广东占有一定地位。
其中汉土坑墓(亚字型)的发现,其规模之大,形制之特别,是肇庆地区首次发现,在广东省内亦属罕见。特别南朝砖室墓其规模之大,以及型制、等级、规格之高,出土文物之精美和丰富,及墓葬中建筑形制的发现,如斗拱、棂条窗、影壁墙、门闸、棱角牙砖等为肇庆首次发现,对研究广东及西江流域这一时期的埋藏习俗、墓葬的形制、历史文化、工艺技术、政治经济等都是难得的重要珍贵实物资料。
10、肇庆古城墙遗址(距今约1000年)

肇庆古城墙南薰门门道。
位于肇庆市端州区,根据地方志记载,肇庆古城墙始建于宋皇祐年间,宋政和三年(1113)扩建为砖城。明、清、中华民国及新中国均有修葺。2017年2月-6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肇庆古城墙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后,对肇庆古城的朝天门(北门)、南薰门(南门)、景星门(西门)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清理出城门、水闸、房址、道路、沟、墙、柱洞、活动面等遗迹,出土了瓷器、陶器、玉器、石器、铜器、铁器、骨器、玻璃器等遗物。遗存年代涵盖汉至民国时期,以清至民国时期遗存为主。朝天门区域主要清理出了道路、门楼基座、房址与门洞等遗迹,综合判断上述遗迹均废弃于民国阻塞城门、筑坡越门之时,与文献记载吻合。在南薰门外发现了小城城墙、城门遗迹,考查文献,应为南薰门月城。从南门的遗迹发现情况来看,城门、月城及月城的附属结构一应俱全,防御功能十分完备。
该处遗址的发掘,为岭南地区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布局及营建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2022年,被评为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