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封开垌中岩洞穴遗址(距今约14万年)

垌中岩洞口。
位于封开县河儿口镇河儿口社区都尚村黄口山坡,洞内文化层面积约100平方米,属旧石器时代遗址。1978年秋、1989年冬及1994年初,广东省博物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封开县博物馆先后对遗址进行三次发掘。共发现清理出两枚人类牙齿化石以及一些动物化石,共存动物化石有猕猴、黑鼠、西藏黑熊、獾、鬟狗、猎豹、虎、东方剑齿象、納犸象、南方猪獾、野猪、水鹿、斑鹿、赤鹿、水牛、野牛、羊科等22种。据测定,共存动物群的年代约距今14.8±1.3万年。
垌中岩人类牙齿化石的发现在广东考古史上具有突破性意义,为在粤西地区寻找早期人类遗址提供了重要线索,并将封开乃至广东出现人类的历史上溯至14万年前。
2、黄岩洞洞穴遗址(距今约13.6万年)

黄岩洞遗址出土的人类颅骨。
位于封开县河儿口镇河儿口社区狮子岩西南山麓,遗址发现于1961年,是一座屹立于岩溶谷地中的三叠纪石灰岩孤峰。洞口向西南,相对高程为15米,洞内可分上、中、下三层,洞厅的西、南面各有支洞。黄岩洞洞穴遗址保存较好,共发现晚期智人头颅骨化石两件,经测定年代为距今11930±200年;发现化石动物群有三十个种属,经测定年代为距今13.6±0.9万年。发现打制石器一千多件,种类有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锤、穿孔器等,属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
黄岩洞遗址是我国华南地区石器时代这一历史阶段的重要见证,尤其两件人头颅骨化石的发现补充了华南地区晚期智人的化石材料,扩大了华南地区智人化石的分布范围。它的发现,是研究粤西以至华南地区距今1万年左右以及更早阶段这一区域人类及其文化面貌的重要资料,对于探讨华南西江流域古文化遗存和完善本地区古文化谱系有重要意义。
3、蚬壳洲遗址(距今约5000年)

蚬壳洲遗址发掘现场。
位于鼎湖区桂城街道办事处龙一居委会东北面。其绝对年代为距今约5130±100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偏早阶段。为西江河谷平原上的一处低洼平台地,高出周围农田1.3-1.5米,呈长方形。长134米,宽77米,占地面积10320平方米。该遗址于1984年为高要文物普查队发现,1986年1月和10月及1987年底,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高要博物馆和肇庆地区文化处,先后对遗址进行两次发掘,面积共约378平方米。共发现清理出新石器时代墓葬27座,含屈肢葬人骨架31具。墓葬中大部分为单人葬,也有双人合葬和三人合葬。葬式以侧身屈肢葬为主,也有蹲葬,双手反捆俯身屈肢葬,个别墓葬还发现1至2件随葬品,有些还有明显的人工拔齿痕迹。
该遗址的发掘,反映了肇庆这个时期耕锄农业、原始手工业和家畜饲养业已经出现,它对研究西江流域原始社会的文化、经济、葬俗以及水上聚居民族起源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
4、高要茅岗水上木构建筑遗址(距今4000-3500年)

茅岗遗址中的木桩。
位于高要市金利镇茅岗村委会茅岗山北面山脚下。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面积2万多平方米。该遗址于1977年底发现,1978年10月,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和高要文化馆组成工作队对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12平方米,清理出水上木构建筑,出土大量贝壳及动物遗骸、石器、骨器、陶器、竹器等遗物。还有草编织品残片和山枣、白果、榄的核等植物。经对遗址的木头标本进行碳14测定和从文化遗物的特征分析,遗址应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该遗址的发现,在当时是岭南首次发现的靠近江河的最大一处居住建筑遗址,为研究水上聚居民族起源以及我国南方古建筑史,乃至居民经济生活、家畜饲养、果木栽培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5、封开乌骚岭墓群(距今4600-3900年)

乌骚岭墓群发掘现场。
乌骚岭墓葬位于封开县杏花镇乌骚岭山,为新石器时代墓葬。1983年发现,1990年3月发掘。乌骚岭墓葬群共111座,分布山脊中部不足150平方米范围内,墓坑小且密集,排列有序,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坑长50-70厘米,宽35-50厘米,深10-25厘米,墓向40°-70°之间。墓坑经火烧烤,填土中含有较多炭屑、炭灰。坑内人骨均腐朽不存。随葬品有陶器和石器两类,陶器多为圆底釜、三足鼎、圈足盘等,石器共60件,装饰品有环、臂环、耳附等。墓葬年代经碳十四测定为距今4600-3900年。
乌骚岭是新石器晚期氏族部落的公共墓地,埋葬者是同一氏族的成员,这一发现在当时期广东为首次,在全国也是率先。墓葬出土的文物反映了当时先民以农耕为主的经济形态,对研究西江流域的土著文化及埋葬习俗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