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德庆县德城街道城南社区渔民新村 昔日寂寥小渔村 如今置身闹市中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4月22日,记者在德庆县德城街道城南社区渔民新村采访时,老渔民林锦堂正在指挥工人清除一幢老房子的残余瓦砾。“这是我们当年德城渔业大队部的办公楼,标志着我们上岸之后的扎根之处。”他说。

当年德城渔业大队部旧址。
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摄

当年德城渔业大队部旧址。 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摄

当年德城渔业大队部旧址。
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摄

当年德城渔业大队部旧址。 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摄

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特约记者 张水木 通讯员 蒙珊珊

4月22日,记者在德庆县德城街道城南社区渔民新村采访时,老渔民林锦堂正在指挥工人清除一幢老房子的残余瓦砾。“这是我们当年德城渔业大队部的办公楼,标志着我们上岸之后的扎根之处。”他说。

位于城南社区内的渔民新村并不新,距离今已有半个世纪。上世纪六十年代,包括林锦堂家庭在内的二百多户德庆渔民,受惠于新中国的政策,告别了颠沛流离的水上生活,正式上岸定居。当时所居地称为渔民新村,即使后来改变了地名,但老渔民仍习惯称呼旧名,表达对这个地方的依恋和怀念。而昔日偏僻寂寥的小渔村,今已置身繁华闹市之中。

感恩:叮嘱后辈牢记党恩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受访老渔民言语中充满着感激。今年87岁、德庆县政协文史科原科长林盛彬曾是渔民,他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渔民的生活,首先在当时的广州地区建立渔民上岸定居示范点,德庆县就是在那个时候,参照广州的做法开展渔民上岸工作。“1958年,德庆县的渔民约有230户共1010多人,组建成五个渔业大队,分布在德庆县的德城、悦城、回龙、九市等五个乡镇。”

1966年,德庆县第一批110多户渔民建新村,其中德城占了34户,平均每户分到22平方米的建房用地。政府还为每户渔民补贴200元至500元,相当于当时建房所需资金的一半。搬入新屋那天,整个渔民新村都沸腾了。提及当时的情形,老渔民林生拭了拭眼泪,竖起了大拇指。此后,渔民陆续上岸。

政府还为解决年轻渔民就业问题尽心尽力,要求工厂或企事业招工时给予优先照顾。今年68岁的林炎,就是在那个时候改变了命运。“我当时获安排进入德庆阀门厂,后来又去了德庆石油公司工作,直到2014年才退休。”他说,共产党让越来越多的渔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个恩情不能忘。

当年作为德城渔业大队部的一幢办公楼,如今是渔民新村唯一的公共财产。“我们决定将它建成展览馆,让年轻一代记住我们的过去,感恩新社会。”一名老渔民对记者说道。

幸福:老渔民颐养天年

“明年我就可以领退休金了,而且每年都有增加。”今年59岁的林锦生说,告别捕鱼生活后,现在主要靠打散工生活,两个子女在工厂打工,生活并没有太多压力。

而今年85岁的林生,每月也有退休金,生活开支均由子女负责,日子过得挺滋润。“我们几个老街坊每天在一起喝茶、聊天,很开心。”如果在企事业单位退休的,退休金更高。受访老渔民表示,政府老有所养,相对于旧社会,已经很好。

德庆县农业农村局提供的资料显示,至2016年,德庆已完成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共有71户,其中15户为补助购房,1户为发放过渡性租赁补贴,6户通过城镇保障房安置,49户自建,他们均获得政府不同金额的补助,较好地改善了居住环境。

回忆:难忘的水上生活

德城街道的渔民新村共有30多户,如今绝大部分已不再捕鱼,早就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对于渔民过往那些艰苦时日,老渔民每每谈及,感慨万千。

“解放前,渔民在船上出生、长大,在船上结婚生子,又在船上去世,一辈子没有自己的根。”老渔民林生说,在旧社会,渔民的地位低下,没人瞧得起。就婚嫁来说,岸上居住的女子是不会嫁给渔民的。”今年86岁的林广辉是渔民新村中年纪最大的,他说家里不管人口多少,生活全部挤在小渔船上,船去到哪,家就在那。

当时渔民的小孩,身上经常绑着一根大竹筒,相当于如今的救生圈,主要预防不慎跌入水里时增加浮力,能及时救援。而让渔民更痛苦且无奈的是,由于生存环境恶劣且缺医少药,婴儿出生后的夭折率很高。“婴儿过了十二朝(出生后第12天),母亲就要参与捕鱼,少了照顾,各种病痛就接踵而来,有的只能自生自灭。”一名老渔民提到,所有渔民的子女在婴幼年时期,都面临着生死考验,“在那个年代,能活下来就是最大的幸运。”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