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撂荒地上种植的蔬菜长势喜人。封开县委组织部供图
西江日报记者 王永强 通讯员 封祖轩
仓廪实,天下安。近年来,封开县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以有力措施吹响复绿号角,唤醒“沉睡地”焕发“新生机”,把撂荒地变身为村民增收的“幸福田”。
党组织汇聚合力
撂荒地变粮食田
“今年公司计划代耕代管更多的撂荒地,帮助更多的留守老人和农户解决耕种困难,并打造岭南状元香米品牌。”这是袁宝华在递交入党申请书时的承诺。
袁宝华是一名90后新农人,返乡创业的他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扶持下,业务越做越大,逐渐成了当地的种粮大户。在党组织的引领下,他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承包了1000多亩闲置弃耕农田,代耕代管本县及周边县4000多亩水稻田,为粮食安全、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贡献了一名党员的力量。
据介绍,封开县坚持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凝聚力,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撂荒地盘活优势。该县印发了《封开县农村耕地弃耕抛荒专项整治行动方案》,落实撂荒地复耕资金保障,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奖补方案,对撂荒地进行建档立卡、跟踪管理,压紧压实层级责任,确保复耕复种到位。
镇级党委则充分发挥撂荒地整治主体作用,联合村级党组织精准施策,配套好服务措施,引导农户把撂荒地流转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特色农业。
例如,金装镇金装社区已经集中流转500亩水稻田,由农场统一承包,连片种植早造优质丝苗米,还将流转1000亩水稻田进行机械化种植晚造优质丝苗米,有效推动了撂荒地整治和盘活,确保粮食安全。
党员干部齐心协力
撂荒地变责任田
针对劳动力紧缺、地理位置偏僻、零星化难连片、农户自身种植能力导致耕地撂荒的问题,镇级党委投入专项资金打造“责任田”,发动党员干部化身“小学生”走访入户,向群众“拜师”学习种植经验;利用下班时间和周末化身“农夫”,到“责任田”种植蔬菜、玉米等农产品,并将田间收获用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封开县长岗镇党委将400多亩撂荒地划分到全镇18个党支部,以支部书记为所辖“责任田”责任人,引导党员干部到驻点村认领“爱心菜地”进行复耕复种复绿,建设出数片“爱心菜园”,并将收获的农产品优先送给困难户、孤寡老人等。村级党组织义卖富余农产品,销售所得持续完善和推动复耕撂荒地的运营。
党员干部深耕“责任田”,推动撂荒地“长”出“新绿”、传递“爱心”,不仅加深了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鱼水情,而且激发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更有效破解了撂荒地难题。
第一书记多点发力
撂荒地变产业田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需要基层的领路人,而选优育好第一书记则是关键。去年,封开县在大洲镇党校片区中心校(乡村振兴实训中心)举办了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培训示范班,安排理论学习、业务辅导、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现场教学五个板块培训内容,增强第一书记责任感、使命感,提升第一书记履职能力,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去年7月份,驻南丰镇工作队队员、开明村第一书记刘强上任后,全力推动撂荒地整治工作,将散乱的撂荒地联结成片后,通过广东肇庆丰悦农业有限公司引进了“蔬菜+水稻”轮作项目。
“项目采取‘公司+党支部+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公司按国家粮食收购价折算支付农户,每年租金520斤水稻/亩,租期10年。”刘强说,通过整治撂荒地,不仅带动了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增收,而且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把撂荒地变成“人财聚合”的“产业田”,实现撂荒耕地和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有机结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