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德庆县德城街道塔根村 一条古村守护一座古塔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德庆县德城街道塔根村前,白沙三元塔直插蓝天,傲然耸立西江边。423年来,虽遭风雨雷电、火烧锤砸,但三元塔仍然屹立不倒。塔为村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村为塔提供了数百年的护佑。在古塔和村民之间,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近日,记者前往探秘。

屹立于西江边上的德庆白沙三元塔。 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摄

屹立于西江边上的德庆白沙三元塔。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摄

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特约记者 张水木

德庆县德城街道塔根村前,白沙三元塔直插蓝天,傲然耸立西江边。423年来,虽遭风雨雷电、火烧锤砸,但三元塔仍然屹立不倒。塔为村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村为塔提供了数百年的护佑。在古塔和村民之间,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近日,记者前往探秘。

村民话塔:从小受教育不能损坏古塔

记者翻阅《德庆州志》获悉,有关三元塔的记载仅寥寥数十字,“白沙山,在东厢滨江,上有三元塔,直南岸泷水口。”而三元塔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目的是满足当地老百姓祈求科举考试金榜题名的愿望,故取名“三元塔”(状元、会元、解元)。

由于记载的资料不多,有关古塔建塔的由来,说法不一。“没建塔前,西江每年都发洪水,附近的村子和农田总受水浸。”村民认为,那是西江“河妖”在作怪,于是建了这座塔,以“镇”妖怪保平安。

“我们从小就受到祖辈教育,不能做有损坏古塔的事情,也不让外来人去破坏它。我们也这样教育下一代。”今年58岁的塔根村村小组长张楚雄说。

今年87岁、原德庆县政协文史科科长林盛彬也收集了与古塔有关的资料。“民间传说宋代名人李纲和三元塔有关联,其实不是。”他说,李纲卒于1140年,而三元塔建于1599年,两者相差400多年。“这座古塔数百年来岿然不动,除了它本身牢固外,也少不了塔根村村民的爱护。”

村民爱塔:配合保护全村搬迁

如今的塔根村距离三元塔景区数百米,321国道在景区与村子之间穿过。据村里的老人讲,原来的村子建在塔脚下,周边是荒山野岭,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为加强三元塔的保护以及修建321国道,整条村子才搬迁到如今的位置。

“当时,我家最靠近古塔,每天太阳升起,塔影就像一把大伞,遮住了我家房子。”今年75岁的塔根村村民张发标对记者说,如今三元塔景区内一棵百年榄树,就是他们家祖上栽种的,1989年开发景区时,无偿捐给了三元塔管理处。

如今景区停车场的位置,原来也是村民的用地。“当时为了保护古塔要搬村子,村民都没意见。”今年78岁的村民覃钊梅提到,当时建设景区,她亲自参与了劳动。“正因为有了村民的无私奉献和默默守护,才能让古塔熠熠生辉。”三元塔景区工作人员陈和平感慨道。

村民惜塔:千方百计守护古塔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途经德庆时,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村民目睹了日军的暴行。据村里老一辈讲述,当年一些村民曾躲入塔内避难,日军便放火烧塔,“塔内为木质结构,全部被烧掉,浓烟从塔里冒出来,熏黑了半天边。”后来村民不再躲入塔内,只为日军不再破坏古塔。

村民发现,虽然古塔内的木质结构已化为灰烬,但墙体没有任何裂缝,依然屹立不倒,令人惊叹,纷纷以为有神灵护佑。

据了解,古塔塔壁最厚处达3.8米,用青砖砌成,塔基则用红砂岩和花岗岩所建,所用灰浆也有讲究,缝隙粘合严实,十分牢固。抗日战争胜利后,当地政府重新为古塔修建了阶梯、扶手、塔室等。

上世纪50年代,全国大炼钢,需要青砖建大炉,有人打起三元塔的主意,于是召集村民拆塔,结果村民“手下留情”,古塔岿然不动。

“除了塔身坚固,村民的暗中保护也起了作用,这才将古塔保护了下来。”村民说。

村民问塔:古塔那些不解之谜

资料显示,三元塔高53米,外9层、内17层,目前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村民眼中,古塔还有很多不解之谜。

由于古塔是附近最高建筑,在没有安装避雷针前曾屡遭雷击,但被击中的要么是檐梁,要么是角柱,就是没有击中塔顶和主体。在村民看来,冥冥中有神秘力量在保护着古塔。

“还有,塔身颜色只新不旧,我从小看到现在,和新的一样”。塔根村村小组长张楚雄说。在林盛彬看来,塔身“只新不旧”,除了材料的特殊性,和地理位置也有关系,塔的背阳面由于西江河水反光,导致向阳面和背阳面颜色几乎一致。

至于塔下有没有地宫,目前尚没有相关研究,不得而知;古塔所处的小山坡,坡面很窄,能承受这么高大的塔,而且数百年来,小山坡不断遭受西江潮水侵蚀等影响,古塔不发生倾斜、变位,也还有待科学的解释。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