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口新竖立的村名。
文/图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在高要区金利镇的最南边,与佛山市高明区接壤处,从地图上看,有一个尖角“嵌入”高明区富湾镇石洲社区。这个尖角所在,就是金利镇南围村委会的石笋村小组。多年来,村民们说着高明话,用着高明的水电、高明的电话号码,到高明上学,俨然成了高明人。
说起石笋村的地理位置,村小组长莫叶权笑称“一村靠三镇”。“我们处于金利镇南边最远的地方,村前是高明石洲社区,左侧又和高要回龙镇连接。”他介绍,石笋村距离南围村委会2公里、距离金利镇近14公里,距离石洲社区却是“一伸脚就踏过去了”,加上祖先从高明搬迁而来,村民都说着高明话。
用高明水电到高明上学
石笋村有着面积达到1300多亩的鱼塘,一根根竖立在鱼塘边的电线杆上,都按标准配置有电表。莫叶权介绍,石笋村的电都来自佛山高明。“从高明拉电线到村里,村里再分接到户。”
为此,村里有专门的电工负责维护供电线路、抄电表、收电费。记者在该村小广场旁的墙上看到,一份表格详细列出了每户的用电量、电费。虽然“二次供电”,但村民已习以为常,并不觉得麻烦。
位置较偏远,石笋村的村民却早已用上了自来水,也是来自高明区。与用电不同的是,自来水公司像对待高明当地家庭一样,为各家各户安装了水表,村民按照实际用水量自行缴费就行。
固定电话、有线电视也都来自高明区。莫叶权介绍:“村民家中的固定电话,都是0757开头(肇庆为0758)。以前亲戚朋友打电话给我们,就算也是南围村的,也要加上区号才行。”随着移动电话的普及,这一现象逐渐得到了改变,不过,许多村民仍习惯用佛山的电话号码。
多年以来,石笋村的孩子们都是到临近的高明富湾镇上学。南围村村干部谭成开介绍,即便十几年前村里还有小学,石笋村的孩子也是到高明上学。“比去自己村的小学还方便。”
起初,孩子们是到富湾镇石洲村小学,该小学撤并后,也跟着当地学生到富湾镇中心小学、中学上学,也由校车接送。虽然户籍不是高明的,但升学入读也不受影响。莫叶权说:“在我们小时候都已经是到高明上学,这么多年一直如此,当地也对我们一视同仁。”
莫叶权是“80后”,从小就跟着父母到金利镇生活。“我是农村户口,小时候到金利镇读书,还因不是城镇户口要交借读费,如果和同学一样到高明石洲读书,反而不用交这些钱。”
尊老敬老成村中新风尚
石笋村有村民400多人,都是莫氏族人,因此也更为团结。近七八年,一些年轻村民组织起了青年联谊会,一百两百甚至上千元地捐款,在每年的中秋节、农历年二十八探访慰问村中60岁及以上的老人,向老人们送去月饼或米、油等慰问物品,70岁及以上的老人还有一个利是。这样的尊老敬老活动,这么多年从未间断。
谭成开介绍,石笋村的敬老风气很浓,村里除了春节,没有特别隆重的节日,反而是每年探访慰问老人的这两天,村民特别重视,许多返乡的热心村民都会参加,仿佛成为了村中的新节日,让周边村小组的村民都羡慕不已。
石笋村有三条主要道路,一条通往金利镇的金利大道,一条是环村鱼塘大道,另一条则是十几年前村民凑钱修建的通往石洲的水泥路,取名石莫村(原村名)大道。日常的路基维护等,村民们也积极捐款,莫叶权也十分积极,近两三年每年都捐款3万多元养护村道。
瞄准乡村旅游发展道路
石笋村山清水秀,空气清晰,连片开阔的鱼塘让村庄更添水乡韵味。走在村内,一栋栋崭新的别墅式洋房十分显眼。高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也让莫叶权对石笋村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当前,高明区正在石洲社区打造“凌云花谷”田园综合体,总投资达到了30亿元,并致力于构造“一带一路”开放型花卉苗木进出口交易平台,春节前已经开放迎客。而绕过村前右侧一座山,再走10分钟左右就可到达高明盈香生态园。
莫叶权介绍,“凌云花谷”项目方此前也和村里商量过,希望能租用村中的土地打造田园综合体,考虑到目前许多村民仍在养殖而暂时搁置。“我们计划将鱼塘中间的机耕路先拓宽成水泥路,直通‘凌云花谷’,到时候村民除了出租土地,还可发展服务业增加收入。”
石笋村背后连绵的山脉“大山博”,森林景观不错,也有连片的宁静竹林,此前已开挖道路,也被企业相中,期望能打造森林康养、运动休闲项目。莫叶权期待着,在发展现代养殖的同时,能够充分结合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走出石笋村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